新闻网讯 6月2日下午3:30,“武汉光电论坛”系列讲座第三十八期在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A101会议室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数学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葛墨林院士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电磁斗蓬理论与黎曼几何、压缩测量新理论”的学术专题报告。
副校长、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筹)常务副主任骆清铭教授主持了本次论坛,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 海外主任王中林院士颁发了第38期“武汉光电论坛”纪念盘,来自全校各院系的200余名师生倾听了报告。
报告中,葛墨林院士介绍了物理基础理论的应用:电磁斗蓬理论。他说,人之所以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是因为光射到这些东西上后,被它阻挡并反射到人的眼睛。他谈到,对于如何隐形,传统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增强吸收、负折射率,等离子包围等等,在各向异性的非均匀介质(如人工特异材料Metamaterial)中,也能够产生新型的隐形技术。电磁波在各向异性的非均匀介质中传播,行为类似在弯曲空间运动。因此如果选择合适人工特异材料,它就会沿设计方向前进,很少反射,形成隐身(“光线”传播如下图所示)。葛墨林解释,这就像小溪里的流水,经过一块石头时,溪流会绕过石头后再合拢了继续向前,就像没有遇到过石头一样。这项技术还可以模拟一些广义相对论观测不到的现象,如模拟黑洞等。当然,隐身技术只能实现在某一个频率上隐形。电磁波从频率上可以分为一段段,其中某一段可以被肉眼看到,那就是光波。肉眼见不到的隐身衣虽然在光波频率范围内能够实现隐形,但是用其他频段的电磁波还是可以探测到。同样道理,能逃过雷达监测的隐形飞机,用肉眼却是可见的,即在光频下没有隐形。葛墨林还以生动的例子、诙谐的语言把非常抽象地电磁斗篷理论与黎曼几何的相关知识讲解得简单、易懂,使在场的师生深深地感悟了大师的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
随后,在“压缩测量新理论”专题报告中,葛墨林院士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关于稀疏信号数据采样和处理的一种新理论。该理论目前在应用于心脏CT、数码相机等技术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并有望用于不同领域的科学数据处理中,以尽可能小的数据样本获取满足要求的信号,实现数据处理方面的一个新的突破。
葛墨林院士报告结束后,众多教师和学生积极提问,葛墨林都一一地认真解答,会场气氛热烈、融洽。第38期光电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