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延中:毛泽东,一个迷人的谜
发布时间:2010.04.15

来源:记者团 编辑:刘忻 浏览次数:

    “我个人认为,毛泽东不仅在当今有争议,在将来还会有争议,也就是说他是会被历史留住的人。”——萧延中


     4月14晚7点,在一号楼二大教室,由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导萧延中老师为同济学子奉献了一场幽默风趣、异彩纷呈的讲座。这也是同济人文讲座第53期。


    萧教授以“晚年毛泽东 其人、其事、其思”为题,用幽默直白而又不失哲理的语言给大家“展示”一些鲜为人知的伟人的背后故事。毛泽东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什么如此与众不同?他为什么要发动文革?如何理解毛泽东及他的时代?萧教授开篇便带出四个问题,他的讲座也是以这四个问题展开的。

政治家与诗人的完美结合

    “一位精明极致的典型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位不乏睿智的思想家和情绪激烈的诗人。”这是萧教授对伟人的评价。“我觉得要问毛到底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这样的问法已经过时了。判断好坏是要根据个人价值观的取向。”萧教授引用马克思韦伯的话“人们必须一再为不可能的东西而奋斗,否则他就不可能达到可能的东西”,用possible和impossible的悖论来平衡对毛泽东的争论。他认为可以说毛是统治者,因为他太了解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种,想要的什么了。而法国思想家路易阿尔都赛说过“深深地认识到人民的性质的人应该是统治者,而深深地认识统治者性质的人应属于人民”。说毛是ruler(统治者)比说他是leader(领袖)更恰当。

少年出英才

    毛泽东的出身是很有传奇色彩的,萧教授一开始就用毛家“祖坟之争”来引出毛不平凡的少年经历。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是个“不安分”农民,因经商致富,吝啬而又暴戾,毛对其父一生都没有好感,也是因为他的父亲,他从小就表现出一种反抗权威的性格;其母文七妹则是善良贤惠,经常接济贫苦人家,毛同样受母亲感染,也从小表现出同情弱者的性格。父母相反的人格对毛泽东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反抗权威”与“同情弱者”的双重结构形成了他自己特有的心理性格和价值系统。这一突出的人格特质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

 争议的背后 

    毛泽东晚年时倍受争议的,尤其是发动“文革”。然而这不只是一个人的问题。毛泽东的基本人格形成是“拯救、怜悯、反抗”的循环,而且他又是一个极度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历史上还有的代表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派。这是文革的一个悖论,因为毛的初衷是怜悯帮助小人物,反抗权威人士,他可以帮助刚刚本科毕业李希凡批判俞伯平,同样李希凡扶摇直上后,他还会支持王濛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讽刺李希凡。“这种悖论不是毛泽东自己的问题,而是人类的问题,那些号称真理代言人的政治角色是最危险的,他们会为了实现自己心中‘崇高’的目标而不惜一切代价”。

政治与艺术

    “卑贱者最聪明,高尚者最愚蠢”,这是毛泽东一句反常识的心里格言。对于政治斗争来说,需要的是玩弄手法,翻译的好听点叫“博弈论”,毛可以把政治当做是艺术。而政治的艺术又在于“隐秘信息的公开表达”,萧教授说到这里拿情人节男生送女生玫瑰花举例,把深奥的道理解释地明白透彻。在六十年代时,毛泽东经常对林彪公开表达一些隐秘信息,精明的林彪也领会了毛的意思,所以文革发动初期,林第一个拥护毛。

    在回答观众提问时萧教授还说到:“不管我们对毛的评价是如何好如何坏,但是历史已经过去了,我们对于这样一个有如此影响力的人应该有个起码的尊重”。他还呼吁,现在不要期盼再出现一个多么多么好的领袖,现在要做的是加强刚性制度的建设,像毛泽东的天才智慧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应用得非常了得,然而一失去约束,就会导致“文革”的发生。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