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泽:开掘新领域中的“生命之泉”
发布时间:2009.05.27

来源:记者团 编辑: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

    有这样一位院士,他年轻的时候,抓住机遇,远渡英国求学,用冲刺的速度,贪婪地学习,完成30万字的《造血细胞动力学概论》;面对祖国的挑选,他义无反顾地听从了召唤,回到阔别四年的家乡,携笔从戎,开始蘑菇云下的庄严事业;他一生与血液结缘,开启了我国造血干细胞研究之门,成为全军最高医学研究机构的掌舵人;年老时,他乐为人梯育后人,不仅重视个体人才的培养,而且重视学科梯队的建设。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实验血液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吴祖泽。5月25日,吴院士做客第102期“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为广大同济学子带来一场题为“干细胞移植与再生医学研究进展”的演讲。

蘑菇云下的医学工作者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原子武器的威力在瞬间毁坏了设施,死了几十万人。在以后的岁月里,还有许多人因为核辐射而死亡。所有有核国家在进行核试验的时候,都展开了核辐射的医学研究。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在蘑菇云升起后,中国空军的战斗机担负穿云采样任务,而这些飞行员的辐射监测和卫生健康的监护,由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学家负责。刚刚30出头的吴祖泽参加了这项工作。特殊的工作经历引起了吴祖泽对放射医学防护的关注。在以后的核武器实验中,吴祖泽领先研制了光辐射防护眼镜。这个成果可以使飞行员和指挥员的眼镜在10毫秒的反应速度,将镜片的深度增加上百倍。避免核武器强烈的光辐射造成的眼底烧伤,安全的指挥作战。为中国原子弹防护医学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60年代初,正是国内放射生物学研究的兴起时期。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的中国著名生理学家朱壬葆院士在尘土堆积、乱糟糟的资料室里发现了一份英国文献,他敏锐地预测到这是一个有重大前途的领域。他把这份关于造血干细胞的文献交给了吴祖泽,从此,辐射对细胞损伤的原发机理成为吴院士研究的重点方向。

    就在吴祖泽与造血干细胞结缘不久,1972年,英国首相希思访华,与我国签署了互派科技学者进修的协定。吴祖泽作为建国以来第一批派往西方国家的学者,进入曼彻斯特的派托生肿瘤研究所,在国际著名血液学家莱托教授指导下进修细胞动力学。一年半的时间,吴祖泽边学边写,30万字的《造血细胞动力学概论》就这样完成了,这本书成为中国干细胞研究的奠基之作。

    1978年,吴祖泽将目光瞄向国际上刚刚起步的胎儿肝脏发育调控机理。1980年,他第一次系统报道了5个月的胎儿肝脏中含有最丰富肝细胞的研究结果。为白血病和放射事故病人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久,中国南方的一个研究所里,一位青年技术员误入放射性钴的实验室,遭到致死剂量的电离辐射损伤。病人被送进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吴祖泽和医生决定,为他实施胎肝移植治疗。这位年轻人最终活了下来,并病痊愈出院。这次运用干细胞成功救治病人的经历奠定了吴祖泽在我国造血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就,吴祖泽没有停步,他把自己要跨越的横杆又挪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向卫生部建议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和临床推广,这个建议得到总后卫生部的批准,在1985年左右成立了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协作攻关课题。中国连续多年将干细胞研究列入“863”“973”、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并投入大量资金资助。国务院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干细胞作为五项生物技术之一成为未来15年我国前沿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将干细胞研究作为科技发展重点,积极支持,据悉,干细胞项目已经被列入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的“十一五”规划。

    多年在部队的科研工作让吴祖泽深感自己肩负使命的神圣与重大,他说道:“一个民族没有第一流的科学成果,就没有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在这个重要的科学领域,中国决不能空缺。”

再生医学:开掘生命之泉

    讲座中,吴院士就他所熟悉的再生医学为我们做了介绍,可以形象地说,再生医学是开掘生命的一道新源泉。

    再生是指利用生物技术帮助人类把受到损伤的肢体、器官或者组织再生,形成新的有功能的部分。这方面的研究催生形成了利用机体细胞重新制作损伤的组织、器官,使其恢复自然状态的再生医学。在再生医学的研究和应用中,最有价值的是干细胞。

    科学家是这样定义干细胞: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是机体的起源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或组织器官,医学界称其为“万用细胞”,存在于早期胚胎、胎盘以及骨髓、外周血和成年组织中,在现代生物医学技术条件下,它能够被培养成肌肉、骨骼和神经等200多种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

    干细胞技术就是指分离、培养、分化及其临床应用的科学方法和技术的总称。干细胞技术是继生物克隆技术、基因工程之后的生物科学成就,先后有三位科学家因之而获得诺贝尔奖,促使人们重新认识细胞生长与分化的基本生命原理。干细胞技术属于“再生医学技术”,它最显著的价值是:通过对干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定向诱导分化等,能够培养出一种全新的、正常的,更年轻的细胞,组织、器官等,通过特殊的技术移植到体内,代替那些正常或非正常死亡的细胞,为多种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划时代的革命。

    临床上再生医学的实现可通过基因策略:基因置换与基因短暂表达,但却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吴院士强调开展临床生物治疗要十分重视以下三点:科学依据,规范运行与客观评价。

人物介绍:  
    吴祖泽,细胞生物学家。我国实验血液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1935年10月19日生于浙江省镇海县。1957年9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等职。曾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副主编、中国病理生理学实验血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73年赴英,随国际著名血液学家莱脱教授进修细胞动力学,出版30多万字的《造血细胞动力学概论》,是我国第一本介绍血细胞生成动力学与造血干细胞研究的专著,成为国内许多年青的实验血液学专家成长与成才道路上的一本启蒙性著作。曾被选为国际辐射研究协会首任中国理事。在国内外杂志上先后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军队科技进步奖等共16项。1995年获光华科学基金奖一等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