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边身后满是慕名而来的听众
为箫式幽默所折服的听众
“表格基本不填,开会基本不到,自由散漫,讲课卖力,真正的自由主义者。”
10
月
16
日
晚,在西十二楼N512教室随着主持人风趣的介绍完此次讲座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萧瀚,现场掌声一片。“首先,我要向华中科技大学人文讲座致谢,因为我学校的讲座都被取消了,我热爱你们。其次,我要向大家致歉,耽误大家宝贵的恋爱时间了,呵呵!” 在这场主题为“公民社会与不合作精神”的讲座开始时,萧瀚教授幽默诙谐的开场白,逗乐了大家。
“你们可以直接叫我的名字。”因为希望与同学们经行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萧教授说同学们可直接喊他名字,可自由出入。在两个多小时演讲中,这位名满天下的教授以其独特见解和亲和力征服了在座的同学。
公民社会要把每个人当成目的
“何为公民?何为公民社会?”萧翰认为,公民是由良法所承认和确认的并享有自由和权利及应当承担一定义务的国民。他强调,“良法”区别于法律,公民要有鉴别“良法”和“恶法”的能力,防止盲目服从统治阶级制定的一切法律。对于“公民社会”特点,可概括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良法之治)、宪政、共和、正义、理性、非暴力、德性及伦理。但相对于西方历史民主的根深蒂固,中国主流文化习惯把价值观界定在某种关系中,这违背了康德所说的“每个人都是目的,而非手段”。
那么中国公民社会成长的难度到底在哪里呢?萧翰认为多种原因造成了我国公民社会发育的缓慢。从历史角度来讲,他认为中国从古至今政权的获得方式就是一种“斧头帮”的传统模式,不管是以前的家产官僚制,还是近现代的党产官僚制,都带有宗派性,而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伦理观念,创造的更多是奴才而非人才。从现实角度来看,中国并不具备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安全条件,包括最基本的食品、医疗、司法、教育及环境各个方面。综上分析,中国要想推进公民社会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合作精神和个性化生存凝成公民社会
既然这样,怎样来推进公民社会呢?在潜规则存在的社会里,萧翰更看重的是一种不合作精神,这种精神有消极和积极之分,但都是为自由而战,热爱自由并努力争取自由。而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推进公民社会有特殊义务的当属六大职业——政治家、法官、慈善家、神教人员、教师和医生,因为他们的工作不仅仅在公德领域,更在私德领域有着更严格的要求,他们将成为推进公民社会的主力。
讲座结束时,有同学问教授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是否会觉得寂寞时,萧翰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作答:孤单是一个人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在真理面前没有朋友,只有摒弃狭隘的江湖观念,集千千万万热爱自由和真理的个性化生存,才能凝成真正的公民社会——让每一个人都活出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