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气门、活塞、阀门。看!就是从这里进气,这里出气的……”,水冷式压缩机拆装室里,热能与动力工程06级吕涛涛正在展示自己拆卸的零件。
“这样很有意思,理念在头脑中,还自己动手,亲眼看看机器的结构。”吕涛涛告诉记者,“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课程让他们既能学习理论知识,又能亲手实践。
2008年,“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被评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它是面向我校热能动力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程。1998年开设至今,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它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学中实践、实践中学、课堂与实践互促互进、协调发展的道路。为此,我们采访了该课程负责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黄树红。
厚基础、宽口径、跨专业
“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涵盖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制冷与低温工程、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热能审计等5个专业方向。它将这些专业中共同的内容提炼出来,实现专业课程基本理论有机融合。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们可认识和系统了解能源动力工程中主要机械、设备、装置、系统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从而拓宽知识面。
“我们传授的是一些共性的理念,旨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利于以后交叉就业。”黄树红说到,如果一个专业就业形势不好,有厚实的基础在,可以很容易地转向其他专业。比如,他举例说,学流体机械专业方向的学生,在专业人才饱和时,只需花一两个月时间,就能转到热能工程方向。“因为那些基本原理和思考方式学生都掌握了”。
06级热能工程专业胡学武告诉记者,同一个课堂和实验室里,聚集很多不同专业同学,大家互相交流学习。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专门研究某一课题的老师负责讲解对应的章节,“一门课,我们差不多领略了整个院老师的风采了。”胡学武笑着说。
实习基地与虚拟平台
三四个人组成一个实践小组,观摩、拆装、画图、记录……在1500平方米的校内实习基地里,同学们可以进行内燃机、风机等设备拆装、制冷系统运行和故障判断实验等,进行研究型学习。
为辅助课堂教学,为期两周的校内实习环节被分散到各节课程内容教学完之后,课程、实践同步进行,使理论知识及时得到实践应用。黄树红介绍说,实习基地有较齐全的锅炉、典型动力机械等实验设备和工作系统,供学生实验操作,让他们直接感触到机械的具体结构和运作过程。而一些庞大的设备及复杂的系统,如热流体流动、换热器性能测试等大型实验,则可以通过虚拟的实验平台进行模拟。 2006级的杨灿评价说,“复杂的构造一拆一看就变具体了,抽象的原理一实践一思考就变形象了。”在实验中,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并和同学的交流,增强感性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意识。
让教学跟上学科发展
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是这门课程的又一特色。
“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涵盖面很广,涉及各种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为使教学内容和实验手段跟上学科的发展,课
程组
老师树立了科研为本科教学服务的观念。
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黄树红说,现已将学院热流体研究中心的固体力学计算软件MARC和流体力学计算机软件FLUENT融入本科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将科研资源转化为实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老师上课时会用他的课题研究成果做补充,这是目前书本上没有的。它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拓宽我们的知识面。”热能动力大三的徐小虎称自己很喜欢新技术,老师这种方法更能激起他学习研究的兴趣。
针对目前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就业难的问题,黄树红认为,就业的形势在变,学生观念也在变,作为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也应该进一步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际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