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军:哲学,漫步“理性”与“浪漫”间
发布时间:2008.12.02

来源:记者团 编辑:李宁皓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团 郑青 摄影报道)“21世纪哲学哪去了?到实践智慧中去了!”12月2日晚上,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亚军莅临我校人文讲坛,在西五117作了一场关于当代哲学发展方向的学术讲座。 他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理性、浪漫对哲学所起的作用,并探究了两者的发展趋势。   

外国哲学理性太多,中国哲学浪漫太多

    “哲学”一词的本意就是“爱智慧”,智慧历来是它的追求。陈亚军以为,现代哲学和古代哲学的最大不同之一,就在于后者更看重智慧,而前者更强调理性化的精确。古代西方为了破除对权威的迷信,怀疑精神盛行,一种学说除非有确切的论证和详细的证明作支柱,否则就难以说服人,很容易被论敌推毁。这是西方哲学历来采用的思想方式,到现代社会理性的东西太多了,又恰恰成为了智慧贫乏的表现。
 
    当下一主干流派——英美哲学,其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使它趋向科学性发展。但陈亚军强调:“它不会与科学重合。科学是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事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只问本性不问效用,而哲学是以思考真理的最高本源来探讨意义问题。”
    有东方浪漫哲学特色的欧陆哲学,重视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反省自己,追求知识语言的丰富、想象力的开阔,而今正朝文学性方向发展。但哲学同时是一门说理的学问,它必须用缜密道理而不是形象、魅力等征服人心。这就决定了它也不会等同于纯主观创造的诗歌和宗教。

    如同柏林所说,哲学的论证好比摆在城墙上的重武器,用它可以击退敌人。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哲学界对此还远远不够重视。“在此之前首先应该训练学生的基本哲学思维能力,必须把话讲清楚,把思维理清楚,然后的主观智慧才不仅是‘可爱的’也是‘可信的’!”他说到。 

                         理性、浪漫共同调剂“爱智之学”  

    “哲学能使人虚心忘我地去深入事物,保持精神的空灵状态。对已有的所谓‘定论’做无拘束的思考,追求知识。正所谓‘虚心使人进步’,浪漫主义正好迎合了这一点。但没有知识,思考无从谈起,这还需要理性知识的积累,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思考。”陈亚军讲到。

    这也是哲学和其他学科不同的作用,它往往不是为我们提供新知识。其理性和浪漫和谐地发生化学作用,对已有知识的一种格式塔式的再诠释,转换思维角度获得了一种新的理解。
 
                        哲学放在政治上,理性与浪漫要“分家” 

    “他把政治与哲学混淆了。”陈教授反对罗蒂把理性划分在公共领域,浪漫划分在个人领域的做法,“在政治操作层面上两者应该划分开来,特别是现代中国。”
 
    陈亚军认为:“不对现在社会结构产生瓦解性危害的个体浪漫,应给予充分允许,让它发挥最大的个性创造空间。撇开公共文化,个体会成无实的空壳,就会像尼采,认为社会民主契约是骗局,甚至不屑一顾。但公共领域里的为人类的解放、繁荣做贡献的整体提升超越,同样也被否定了。”
      “社会没有它,会陷入僵化;人没有它,会处于偏激。”哲学放在公共领域,主要作用于平等参与政治,对确定信念的反思,和为既定政策规则的审问提供一种思维方式,使政治操作更规范合理。不重视商定的结论,而更看重理性的批判和质疑,这是社会政治进步的必要条件。 

    对于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陈世军以为:“用理性主义,以当下的生活经验为反思的对象,从本土传统资源中的经典文本或圣贤人物那里获得应有的启迪。更要用浪漫精神面向当下的族群生存,融入寻常百姓的日用世界,发挥个人创造能力,重建经典与时代生活的联系。就是把哲学运用到实践中去,让智慧的灵光照亮荒蛮的园地。” 

    持续了约两个半小时的报告会,秩序井然,气氛活跃。在报告会现场,同学们就有关哲学流派、当代中国哲学、哲学思维、哲学与人生的关系等问题踊跃提问,陈亚军教授作了睿智的回答。 

    这次报告会,开拓了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开启了同学们的哲学思维,丰富了同学们的哲学智慧,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会后,陈教授被同学们热情簇拥,直到一一详细解疑后,方才离场。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