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松:我国的公共外交还没有主体价值理念
发布时间:2009.02.14

来源:记者团 编辑:白晶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团 熊伟强 雷磊 吴嘉仪摄影报道“在这么多学校做讲座,还是华中大气氛最好。”2月12日晚在东九C10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唐小松给我们带来了题为“关于中国公共外交的思考”的讲座,看到走廊上都站满了学生,唐教授如是说。 

                                                   公共外交是赢取人心的手段 

placeholder

        公共外交就是政府为实现本国利益,对别国民众施加有利于本国的影响。这种外交行为主体是中央政府和官方支持的媒体等相关部门,针对世界其它国家的民众,从普通大众到政治精英进行公共舆论宣传。“外交是个阳春白雪的东西”,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都已经“短兵相接”。每个国家都通过公共外交来营销自己国家的价值观念。 

        “政府是幕后推手。”唐小松说,在美国大选期间,美国政府免费邀请大陆人观摩选举,就是想通过这种手段让你对美国产生好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公共外交是价值观的慢性输出,是以软权力理论为基础。唐小松说,他在美国访问期间,美国的教会免费邀请他去参加摘苹果活动,用车来接,在活动过程中也没有明显地宣传他们的宗教理念。“这就是一种软权力的运用,让你不自觉地对美国产生好感。” 

        当一个国家让其它国家自愿得到该国希望的东西,那么就如同命令其它国家做自己所希望的事那样。“这样就赢得了人心。”

                                                 我国的公共外交有形式无体系 

        中国是一个上升的大国,上升就必然引起别国,尤其是美国等强国的提防,所以中国势必需要公共外交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形象。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唐小松这样形容中国目前的公共外交,外国民众说到西藏问题,我们就只就西藏这一话题进行对外重点宣传,然后又断了。 

        我们国家对公共外交认识上比较落后,操作上也比较滞后。我们长期以来重硬指标,轻软权力,以为经济搞好就OK了;在政策姿态上也很内向,没有功利性地进行长期宣传。中国文化特征是防御性的,“自己管好自己”,而不主动出击。

        “直到现在我国还没有一个主体的价值理念。” 

                                      奋起直追:中国与美日展开公共外交对垒 

        日本政府注意利用很多智囊机构和民间团体展开公共外交,日本外交的功利性很强。日本与中国建交以后,对中国进行了经济援助,这种援助并不是为了赎战争罪,而是为了影响中国民众对日本的看法。经过了三十多年,他们看到没有达到效果,日本就将对中国低息甚至无息的贷款取消了。 

        美国向来主张“美国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而世界的问题就是美国的问题”,后面一句让世界其它国家感到害怕。说明美国一开始就有全局性的公共外交理念,当中国强大起来的时候,它就要通过各种手段与中国争夺话语权。 

        去年BBC世界公布了一组调查数据,在外国人眼里,认为中国有积极影响的人下降到39%,比上一年下降了6%。而负面形象则上升了7%,达到40%。这说明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中国公共外交做得不到位,外国大多数人对中国还是不太了解。 

        中国应该采取理性而又择手段的形式主动出击,形成连续性的公共外交政策,应该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去宣扬自己的价值观。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