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团 郑青 周德洪 报道)24日晚,第八十八期“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在一号楼学术报告厅如期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学院院士李德仁教授受邀,为我校师生到来了一场题为“开拓创新 ,博学济世”的讲座。校党委副书记欧阳康亲自到场迎接李德仁院士的到来,并现场互赠了纪念品。
placeholder
在来学校的路上他告诉工作人员他会尽量将讲座时间会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可一开讲,李德仁便忘却了时间,在与同学们的交流环节中,他越谈越高兴,讲座持续了讲两个多小时。
功成名就身兼数职 被称“老师”最欣慰
当主持人问李德仁在众多头衔和称谓中,自己最喜欢别人称呼他什么时,他笑呵呵地说道:“我最喜欢别人称我老师。”
作为测绘学泰斗,李德仁教授一生都在与测绘打交道,并一直从事这个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科学研究要为人民服务,做学习不要做呆了,科学要紧紧围绕国家和人民需求,要为老百姓着想,不能闭门造车,要接近国家的具体目标,要把研究的东西应用到经济发展中去。”作为当今“地理信息新时代”带头人李德任告诫在场的同学们,“科研工作者不要发一篇丢一篇,浪费国家的资源,浪费自己的生命。科研工作者要有一种博学济世的胸怀,还要千方百计的让成果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一路艰辛 始终相信知识的力量
“在大学里要学会如何学习,要改变观念,不要死抓分数。同学们发挥主动性,展现自己的特长。更要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学到社会上做人做事的本事,同时,这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出发点。”他坦言,他上大学所学的知识早就过时了,那时没有计算机、网络、遥感、卫星,可是为什么他现在还能到老师,还能当院士呢?是因为他在大学里学到的不仅仅的是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自主学习的方法。
读本科时,他就不满足很浅的工科数学教材,而是自学数学专业的教材。此时的李德仁第一次尝到了自主学习的甜头。在知识分子三下乡的那段时间,他被分到了秦岭的一个生产基地,就是在那段时间,他也坚持学习。半年之内便回到北京研究所。
六十年代,考研究生时,三门考试,两门100,一门99的李德仁并没有被录取,原因是有人告了他的黑状。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被下放到工厂当工人。在水泥厂期间,他发明了铝酸盐水泥,取代了传统的硅酸盐水泥,获得了国家进步二等奖。李德仁说:“不要怕挫折,面对大的挫折,我从来都没有灰心过,因为我相信我学的东西总是有用的。”
谈到自己的留学生涯,他说道:“尊重老师,尊重书本,尊重洋人。但不要迷信。科学在发展,没有到顶的理论,没有到顶的方法,没有到顶的技术。”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他大胆的指出了德国教授在研究方法中的存在的一个问题。正是这份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打动了这位德国教授,便收李德仁为其弟子。
开拓创新 博学济世
谈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经验,他说老师就是要让学生要放开来学习。学思路、学方法、学理念、学哲理。他说:“当前老师不要一味地把学生当成简单的社会劳动力,叫他编软件、做实验、出数据。而是要让学生学会一种思维和创新的全过程,培养他的团队意识。让他们学会被人家领导,也要能领导别人。”
李德仁已经带出了四篇优秀博士生论文。提及的成功经验,他给在场的同学们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假如一个问题,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做研究,而且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是说这只“羊”已经被啃得差不多了,再啃就是骨头了。但是前面还有一群活‘羊’。比起学生来,导师的阅历更加丰富,因此有责任引导学生的跨越式学习,要善于把学生带到科研的第一线去。这样的学生就很容易创新;很容易超越前人。”这就是他的窍门。
他认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勇于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难题。这样的队伍才能成长得很快,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更容易造就人才。 在他看来,国家高难度项目,理应是985大学应该承担的责任。国家投资了这么多,这些大学也应该挑大梁,挑大梁才能出大人才。老是跟着外国人走,我们永远是二流的。我们要提出点路子让外国人跟着我们走。
胜利的鲜花在血汗中绽放,荣誉的桂冠用荆棘编成。世上没有一条路可以一马平川,在科研这条路上,李仁德不屈不饶地无数次探索实践,正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闻名世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