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子院士做客我校“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
发布时间:2006.10.16

来源:记者团 编辑:邵隽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团 朱俊刚 施索 袁会 报道) 10月14日晚,图书馆老馆二楼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在这里,第二十七期“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迎来了我校著名学者、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

文化的传统决定民族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往往沉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借用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中的一句话,杨叔子阐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人类社会的存在是靠文化的传承;人类社会的进步是靠文化的创新。”他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往往沉淀为一个民族的传统。一个民族如果在文化上能够有深刻的理性认识,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坚贞的精神追求,有高尚的行为道德,那么,这个民族就一定有强大的凝聚力,一定有旺盛的创造力,从而也一定会有顽强的生命力。“也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能够延续五千年而未中断或消亡。”

民族文化是自主创新的灵魂与根本

    民族文化与一个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国当前大力提倡的自主创新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没有坚贞的精神追求,有没有高尚的行为准则,,有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关乎着自主创新有没有灵魂和根本。杨院士强调,“民族文化是自主创新的灵魂与根本”。因为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与才能的结晶”。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它所强调的推陈出新,是创新的思维;它所追求的实事求是,是创新的基础;它所推崇的顺天致性,是创新方法的关键;而它所重视的和而不同,则是创新的原则所在。中华民族文化为自主创新提供了责任感与高尚行为道德这一灵魂与根本。,因此也必然会成为自主创新的源泉所在。
                         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结合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杨叔子对当今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认为,当前高校要加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以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体来看,首先是要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兼顾“背靠五千年”与“三个面向”,既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直面飞速发展的现实世界;其次则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个高校教育中一直比较薄弱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做到科学精神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交融。
 
    “科学精神,是求真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则是尽善的人文精神。”讲座最后,杨院士深情寄语广大学子,“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把天道和人道结合起来;把民族精神核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来新一代的人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一定能在你们手上完成。”
 
    以下为讲座现场部分精彩提问:
 
    现场学生:首先想对你表示感谢,我听过您很多讲座,看过您在校报上发表过的很多文章,我的思想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今天我想指出您讲座的一些问题:今天的讲座人文气氛浓厚,而科学精神不足,我觉得你很多地方逻辑不很严密,泛于说教;而且很多地方切入点不对。而且,我还想请问您: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适应现代,面向未来,那么,传承民族精神与“十一五”这个“引领未来”有怎样的关系呢?
 
    杨叔子:欢迎你的批评。我已经讲过,民族精神是“灵魂与根本”,是“智慧与才能”。为什么你们不理解我所讲的呢?这正如,有些人强调,“去其糟粕,吸其精华”,拿一顿饭来讲,你不吃进去,怎么知道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了?如果说你不去学习中华民族文化,你就不能理解那些经典的东西是灵魂,是根本,是智慧的渊源。
 
    现场学生:杨院士,您好!我知道我们学校人文始于1994年,经过了十二年的时间,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国内很多高校,包括很多香港的大学都过来取经。但是你很多时候还在宣传人文教育,您觉得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才是您所满意的呢?
 
    杨叔子:在小学阶段,就能够用中国文化熏陶孩子。到这种程度,我才能够放心!因为人文素质最根本的不在高等学校,而在中小学。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