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继善:理工学生更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
发布时间:2006.12.12

来源:记者团 编辑:胡明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团  王斌 苏展 报道)12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何继善教授做客“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理工科学习中的作用。 

                           被评为“D”等的诺贝尔化学奖 

    “理工科学生,习惯于逻辑推理;文科学生,善于形象思维。要认识世界需要逻辑,但仅用逻辑却是不能发现所有奥妙的,在这时,形象思维就变得格外重要,重大的科学成果是逻辑与形象交汇后产生的。”讲座伊始,何院士就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爱因斯坦提出的著名理论——“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是弯曲的,这是科学还是艺术想象?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实验条件可以证明他的结论的,他靠的就是形象思维。“获得诺贝尔奖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何院士这样说。
 
    “现在,大家都知道原子是可分的,化学反应是以离子形式进行的,但又有谁真正见过离子呢?”阿累尼乌斯——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他首先提出:原子是可分的。这个结论立刻被导师认为是个荒唐的想法,论文也只被评为“D”等,好在导师还比较开明,他才得以顺利毕业。1918年,却就是凭借这篇被评为“D”等的博士毕业论文,让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书法家+楹联高手+中科院院士=何继善

    提起何继善院士,人们对他关注更多的,是他在地球物理学方面的成就。可熟悉何继善的人都知道,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湖南省书画家协会理事。工作之余,他喜欢泼墨挥毫,工作间的两张桌子,一张用来研究地球物理,另一张用来写书法。对对联更是他的拿手好戏,外出访问,总以现场写就的对联相赠。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访问中南工业大学时,何继善就曾送上这样一副对联:“至情至理当至治,立言立德为立人”。
 
    “我第一次获得国家进步二等奖的项目,就是从写对联中得到灵感。然后发展了双频激电理论,再到伪随机理论,虽然看似无关,但它确实让我找到了前人没有找到的东西,在探测上有所成就。”
 
    何院士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同学们,虽然专和博是一对矛盾体,但二者又都是人才的必要条件。过分的专,会影响自己的视野;在一定的条件下的博,并不是意味着什么事都一起做,而是要一样一样的做。

    “我上大学之前是学化学的,后来在读大学时学了地球物理,而且我课余时间还喜欢摆弄无线电。在当时我也不知道它们有没有用,但后来搞勘探时,那些化学知识帮助了我,用电化学理论找矿,用无线电知识设计出了专门的探测仪器,用这套仪器找到的矿产,总价值以累计达到一千多亿。化学家不会想到用电化学理论找矿,仪器专家也不会想到根据电化学来设计找矿的仪器,我就是因为对这些方面的知识都有了解,才激发了创新的灵感。” 

                              大学是耕耘,不是收获

    在何继善看来,世界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青春年华对每人只有一次,且是不长的,尤其是在黄金的大学时代,如果耕耘太少,到真正收获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大的收获。
 
    何继善生于三十年代的湖南浏阳,正值抗战时期,小小年纪的他,就饱受战乱之苦。三次险些葬身炮火之中,有一回,一颗炮弹在距离他只50米远的地方爆炸了,提起这段经历,至今还让他唏嘘不已。正是这个没有中学文凭,没有硕士文凭的院士,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理论”为核心的伪随机多频地电场理论,为我国资源勘探和工程勘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何院士语重心长的告诉大家,现在的大学生常常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看的过高,对物质的追求过高。其实,四年的大学才仅仅入门,学的只是一些数理化的基本知识。硕士生也只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做科研练习。只有到了博士阶段,才是真正进入学科的研究领域。但是,大家还年轻,拥有最宝贵的潜力——时间,对于未来,是要去战斗的。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