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豪:书籍的演变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
发布时间:2018.10.19

来源:记者团 编辑:记者团 王之玉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团 见习记者 李芊芊) 10月18日19时西十二楼N104,台湾中国上古秦汉学会秘书长、简牍学会理事、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陈文豪做客第2263期人文讲座,从简牍入手,将中国古代的书籍与文化娓娓道来。  



含义与分类


  在古代,书籍的主要含义是以下的这几种:最早的书籍二字意指校订简册,现在一直沿用的用法则是指一般图书;书籍也指登记户籍,尤其在南北朝人口大量南迁的时期这种用法较为常见;书籍还指书于简册,有记载的意思;有时也指文书,意为诏命典策。


  最早的书籍分类见于西汉刘向的«七略»,后也出现了王俭«七志»等作品,后来郑默«中经»等书中提及的甲乙丙丁四部分类法是经史子集四部的前身,四部分类法的出现是中国目录学上重要的关键。李充«四部书目»第一次提出了经史子集的分类方法,«隋书 经籍志»正式确定了四部的分法与顺序,这种分类方法一直到清朝的«四库全书»编撰时也一直被沿用。到现代西方杜威的十进分类法,以及受此影响形成的赖永祥中国图书分类法影响都较为广大。


载体的演变


  书籍的产生主要靠文字之力,而文字的载体在历史上经历了甲骨、陶、青铜、石头、铁、简帛等变化。首先最早的载体应该是陶,可以在中国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中发现。再者是甲骨文的主要载体甲骨,即龟甲和兽骨,由1899年被国子监的官员偶然发现,内容以占卜文字为主。流行在商周至汉代之间的是青铜,这可以由当时的兵器、,农业用具得知。唐代发现的秦石鼓文是重要石刻文物;春秋时期山西侯马的盟书也是在刻在石头上的。


  现如今最常用的纸大约在战国晚期被发明。在此,陈教授纠正了一个常见的误区:蔡伦是将纸变得更精细的改良者,而不是纸的发明者。纸最晚在汉朝时已经被用于书写,不过普遍运用在晋朝。


  而载体的演变带来了出版和装订形式的变化。书籍出版形式的演变,大致是从手写到印刷,从雕版印刷到排版印刷;装订形式的变迁,在古代也曾经是纷繁复杂,到如今转变为精装书,给予人们了更多的便利。



记者团 朱显欣 摄


书籍与古典文明


  造纸术与印刷术不仅仅带来了科技的进步,与书籍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印刷术,它在唐代已经出现,对书籍的传播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陈教授更是提到了书籍也带动着其他事物的发展,例如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到如今已经拥有了悠久的历史。


  陈文豪教授在讲述古代书籍的变化过程时,另辟蹊径,着重介绍了书籍文字载体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使听者享受了一次文化上的盛宴,从这个独特的角度,让大家拥有不同的思考。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