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君:时间、空间与人——电影中的中国社会
发布时间:2019.05.27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牛晓丹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通讯员 余泓烨)5月21晚,第2312期人文讲座在西十二楼举行。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君从电影与社会的互嵌式结构、社会时间:中国电影中的“1997”、社会空间:中国电影中的乡村、社会变迁:小城镇电影中的漫游者、作为社会考察点的电影五个方面,向师生们介绍电影中中国社会的表现。


孟君指出,我们通常认为电影最重要的功能是给大家带来美感,具有审美的功能。但实际上,电影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社会功能。它可以和社会之间相互互动,可以来自于社会,也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孟君列举了《工厂大门》、《定军山》、《我不是药神》等影片。她认为,电影与社会的互嵌式结构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电影对素材的选择取向、电影对素材的加工取向、电影对社会的塑造取向。这种电影和社会之间相互嵌入的关联贯穿了世界各国的电影史。



孟君选取了时间点“1997”来解析中国社会在电影中的表现,以及电影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她认为,这个时间点对于试图去解释中国社会非常重要。孟君列举了《港囧》、《春光乍泄》、《小武》等电影,这些电影中包含了香港回归、新刑法颁布、企业改制等1997年发生的事件。同时,她指出,1997年的电影对中国的社会是有影响的。1997年之前,观众对电影的趣味比较单一,1997年之后,电影的多元化使得中国的电影开始产生观众分化,有的人喜欢看艺术电影,有的人喜欢看商业电影。观众开始变得多元化,喜欢看爱情片的女孩子会做灰姑娘的梦。喜欢看不同题材的电影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与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判断。这是电影对社会的塑形,因此1997年作为一个电影时间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社会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类型——乡村,乡村在中国电影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脉络。在这个脉络里面,乡村并不总是同一种性质的空间,而是分为乡土和农村。乡土是指具有田园特征的乡村,是诗意的自然的春色,桃花源式的。而农村则是意识形态的乡村,是农民的乡村,这两种乡村在中国的电影中间都被表现过,但时间点却不一样。孟君指出,当前上映的电影里乡村电影的比例非常低,这与城市社会的扩张和乡村社会的衰落有关系。她认为,乡村电影能够被分成乡土和农村,是因为电影的主观加工,在于我们怎样去表现它,以及我们的主观是怎么判断的。


小城镇作为介于都市社会和乡村社会的中间地带,同时具有都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特点。而小城镇漫游者正好反映了当代小城镇社会的重要特征,他们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的变迁。同时,小城镇的漫游者兼具了都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特征。


孟君认为电影其实非常适合做社会学考察,因为电影虽然有主观的加工成分,但很多东西来源于现实,而主观的加工也与现实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电影是非常适合大家对社会进行判断。她认为从不同类型、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时代的电影里面,可以找到它们和社会之间的关联。因此电影是非常好的社会学考察对象。通过对电影的考察,大家可以深度解析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现象。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