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俊:精神分析视野中的《白鹿原》
发布时间:2019.09.19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汪泉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梁允萌)9月16日晚,新学期第一场人文讲座——第2322期人文讲座如期举办。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IPA精神分析师童俊教授为师生带来了关于《白鹿原》的精神分析解读的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大家聚精会神地聆听童俊的分析解读。



讲座开始,童俊向大家讲述了一些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首先介绍了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我们的意识分为有意识,潜意识与无意识三个部分,像冰山一样被埋藏在深处的大部分是无意识。无意识是指个体没有意识到的精神内容或过程,是被我们压抑的、不被我们的道德、社会规则、伦理所接受的,但这些内容或过程对意识体验起着活跃的作用。精神分析学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些让意识无所知的思想和感受,这些思想和感受构成了所谓“动力无意识”,精神分析家通过识别伪装的意识体验和行为来获得无意识的内容。在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的基础上,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并以社会结构为支柱,深入到了中国人的文化思想中,呈现出“文化无意识”的现象。



了解了基本概念后,童俊以《白鹿原》为文本,来解读我们自己的无意识。小说有两部片段一直深深地置于童俊的脑海中:一是小说中的年轻气壮意气风发的儒家学者朱先生的择偶标准——即使自己溘然长逝,仍能持节守志,撑立门户;另一个是朱先生行将就木时对他的描写。对朱先生溘然长逝时身体的描写,在童俊逻辑性记忆中是干瘪的,而小说中作为象征文化的根却描绘成强大的。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这恰恰反映了自身无意识中父亲的形象——一个耗竭的庞然大物。


“一部伟大的小说能反映文化的密码。”,那么对号称我们民族秘史的《白鹿原》,童俊分享了她所寻找的文化无意识。首先,是笼罩在头上的毁灭焦虑以及传统的应对方式。一是湮灭焦虑导致的文化中的防御“无孝有三无后为大”,体现在书中白嘉轩七次娶亲中,哪怕是在守孝期,白氏不顾一切坚持让白嘉轩去提亲。在白鹿原人眼中,天灾人祸,铺天盖地的死亡焦虑,对抗这种毁灭的唯一选择是生出儿子,防止被别人占去了香火。二是对全能母亲的幻想。白鹿原人在经历战乱、饥馑等一系列不堪忍受的灾祸之后,创造了白鹿这样一个美丽而神圣的传说形象,这反映了人们对全能母亲的一种渴望。对于绝望中的白嘉轩来说,白鹿在千百年的流传中化作精灵出现了,在他走投无路之时呈现给了他,而白嘉轩在听过朱先生的解读与安慰后,迸发出了生命的昂扬。


除此之外,《白鹿原》中的众生相,体现了封建帝制的瓦解,动摇了根植在这种社会形态下的伦理秩序,个体开始分化的过程。作为典型人物白孝文,在严厉的惩罚和颜面丧失后反而得到了解脱,这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解锁,这种解脱带来了某种发展的可能性——心理与原生关系从过于黏附的依赖到无助的分离,白孝文走向了他自己的道路。青春期也是如此,需要合理有道的释放过程,如果总是压抑,是没有办法走向另一个征程的。


讲座最后,童俊说“人都是有两种欲望,一种是独立自主的欲望,另一种是被照顾的欲望,但走向未来的欲望一定是大于依赖的欲望的。”童俊希望各位同学自由地走向生命的征程,哪怕千难万水,也要向前走。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