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童年经验与文学表达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记者团 编辑:汪泉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团 李玥 见习记者 张碧雅)10月9日上午8:55,东九楼D309,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在华中大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主办的“大师写作课”准时开讲。这是继2019年4月著名作家格非来校授课的第二季写作班。


2012年3月,张炜曾与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联袂进驻华中大开启第一季”春秋讲学“活动。时隔7年,张炜以左拉语录开启了为期四周的写作课。



“我憎恨那些高傲和无能的蠢人,他们叫嚷说我们的艺术和我们的文学已濒临死亡。这些人头脑十分空虚,心灵极其枯竭,他们是埋头于过去的人,而对我们当代的生动而激动人心的作品,只是轻篾地翻两页就宣布它们浅薄而没有价值。”


第一次讲课的主题是“童年”。张炜首先阐述了“童年”在一个人一生中的定位:出发和回归。童年是个体记忆的开始,童年发生的种种会对于个体的将来产生长远影响。


童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洞察力、本真和追求真实的勇气。老子说:“复归于婴儿”,童年清晰却又残缺的记忆带来的神秘色彩使人们在地理意义和心理意义上远行之后总会不自觉或自觉地想要回返童年,具体体现在童年的环境、气味、氛围、吃的东西、甚至声音都难以忘记。“所有作家写作都有一定的自传性,他的自传性第一笔就是从童年开始。”


由童年的定位出发,张炜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童年对于作家写作的影响。首先是“影响一生的视角”,好的作家大都在童年阶段就会表现出与常人所不同的孤寂和疏离的状态,从而养成从人群中抽离开来的视角,更有利于作家去观察人群、审视生活。作家童年如果一帆风顺,也会有被群体驱赶的时刻,来弥补童年未上的那一课。


其次张炜介绍了“外祖母现象”,他察觉到作家的记忆中常会出现正面影响“外祖母”,外祖母长于讲故事并会给外孙足够的庇护让他们获得勇气或自信,它代表了母性渊源所造成的深刻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引领力。


第三个方面是“难以愈合的伤口”,张炜通过卡夫卡与其父亲的紧张关系、海明威与其母亲的紧张关系来讲述了童年时代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心理创伤会对人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伤口会变得敏感,激发出作家的创作潜能,来修复内心的凹洞。正由于家庭对人深刻影响,使得许多作家写作可以被理解成寄出的信件,这其中写给父母的最多。他提到卡夫卡36岁时写的一封信,信中他仍在对父亲童年时对他讲过的恶语念念不忘,这是作家对严父形象背后社会性与功利性的反抗。


最后一个方面即是“反抗不屈的种子”,张炜认为生活经历给人造成压力有时恰恰构成文学作品的张力。就如赫尔曼·麦尔维尔写作《白鲸》,就与他曾做过一段时间的海员有着密切的关系,童年的某些经历往往会促使创作者产生反抗的力量。


最后张炜将童年对作家、对人生的影响联系到当今网络社会中的年轻一代,并表达了一定的担忧。他说:“在网络时代中儿童有些方面是难以长大的,年轻一代普遍存在着‘知识多而经验少’‘方法假设多而实践能力差’的问题。”他倡导青年人应多感受自然,接受直观教育,成为“自然人”,并激发出崇高的情感,找到出发的真正原点。



片刻休息后的第二节课进入了提问交流的环节。现场气氛活跃,张炜与在下面听课的来自湖北省各地市州的部分作家、华中大学子们共同探讨了儿童文学的类型化、童年创伤、如何运用童年经验创作等问题。


张炜指出,童年经验是作家的一种文学表达,童年与文学表达、文学经验、文学发展紧密相连。一个人在文学路上能走多远,除了先天的禀赋、后天的修养,非常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童年。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