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时:我们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发布时间:2019.10.16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汪泉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雨禾)10月10日晚,第2326期人文讲座在东九教学楼C103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时为大家带来天文与历史盛宴,向师生们讲解了龙文化的来源。



冯时首先引入了古人格物致知的认识逻辑,提出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客观求真的认识论。古人通过格物,即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分析来获得真知。他提到,中国文化是通过亲眼所见的追求真理的文化,是唯物的。古人格物致知的认识逻辑贯穿于其思想哲学观念,知识体系中。


了解了格物致知的认识逻辑后,冯时将龙的来源与古人格物相联系——龙亦是古人格物的产物,并进一步提出龙来源于天文。他指出,天文学实际上是我们解决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天文即天上的图像,体现了古人观测星象的方法。冯时又引入了28宿,它被四等分,称四宫,与方位的东南西北相联系。其中的重要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均有两重文化内涵,颜色与图像。古人借用不同地理位置土壤的不同颜色来表示方位,东青,白西,南红,北黑。将颜色与方位的对应与天象相照,便可得出青龙等四象。


冯时还指出,观测天象来源于农业的需要。冯时认为,古代不稳定的食物来源促进了农业的产生,而四季分明的现状需要农民对时间的精确掌握。因此,作为仅有的掌握时间的方法,观天增多了,天文学也逐渐发展。


此外,他认为,古人规划28星宿的目的是通过天文观测使时间精准化。古人观测时间的尺度基于28星宿的起始位置,将每星宿的起始数记录便可表示周天的具体坐标。在决定时间上,28星宿中四象最重要,而四象中龙又首屈一指,它包括的角、亢、氐、房、心、尾,分别代表龙角,颈项,颈根,腹部,心脏,龙尾。冯时提出,房,即龙腹,指避藏的处所,意在指冬藏顺应自然的天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古人适应自然时节变化的指导思想。


冯时提到,在古代天文文化中,火星的出现也极富特色。七月流火即是七月时火星已经离南中天,而向西流下,意指暑退将寒,天气转凉。而火星名字的来源亦与农业有关。古人的农作方式是刀耕火种,秋收后焚烧秸秆,以肥土地。燃烧秸秆的时间和雨季息息相关,须在恰当时间利用草木灰和雨水的结合滋养土壤。古人经经验发现,当火星在黄昏时从东方地面升起后播种最适宜,因而将大火与升起的天体联系,称之火星。


明白以上知识后,冯时向师生展示了古代龙遗存的照片,他指出,如今看到的龙的遗存都是象形的,正如星宿排列的顺序,角、亢,犄角长在咽喉之上,头部低垂。冯时又介绍了龙虎图纹等图像,他指出龙身上的纹饰与阴阳有关,菱形纹指阳,鱼鳞纹指阴,龙身之上阴阳相生。


“对于以农业经济为本位的社会而言,天文历法具有首要意义”。冯时指出,在古代,观象授时者在氏族中处于领导地位,“天之历数在尔躬”说明天文历法极为重要,皇家垄断天文学,使权力与天象有了必然的联系,龙也成为了天子的象征。


讲座最后,冯时表示,龙的世俗形象会因为地域而各异,在统一王权后,才将不同的龙形象融合,成了新的形象。冯时说到,“龙这一星象对指导我们生活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农时,形成了王权,成为天子的象征。我们可以说,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