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雁:筝音响,美育始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记者团 编辑:黄琪峰 汪泉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团 见习记者胡晓雯)10月31日晚7点半,华中大东十二楼303智能音乐教室,著名古筝演奏家、教授,武汉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高雁以“中国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采用了讲演结合的形式为观众带来中国民族乐器古筝历史轨迹,包括传统筝曲,现代筝曲,当代中国古筝艺术传承与创新四个方面的内容。



讲台上,高雁身着淡紫色长裙,披着黑色的长发,左手戴着弹古筝要用的假指甲,妆容素雅,一颦一笑间散发着艺术家独有的优雅自信,似是幽兰之香,与古雅的古筝相得益彰。


“文字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但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目前,距今八千年的舞阳贾湖骨笛便是能够证实我国音乐文化产生时期的最早文物证明。


筝从几千年前走来,承载了太多变迁:从春秋战国十三弦筝到战国十二弦筝,再到明十四弦筝,表演形式从两汉弹唱到如今的纯粹演奏。筝在唐代(日本奈良时代)传入日本,至今日本奈良正仓院还保存着世界上唯一的唐筝标本。


时间改变了筝的表演方式甚至筝的外形,但总有些东西不曾动摇,那便是隐匿于其中的“情”。高雁将其划分为“河南筝曲”“山东筝曲”“潮州筝曲”“客家筝曲”“浙江筝曲”“陕西筝曲”六大类,它们所流露的都是满满的真情。如河南筝曲代表《苏武思乡》表现了“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殿汉德威”的豪情,陕西筝曲代表《秦桑曲》流露出对女儿的绵绵思念。




记者团 见习记者于英豪 摄


高雁与听众分享了十首现代筝曲,并在“经典相承”这一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在对《临安遗恨》的介绍中她提及“专业作曲家的出现,使演奏与作曲实现了分离,从此,古筝的演奏形式发生了改变,一些技法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例如,赵登山先生作曲的《铁马吟》是对左手手法的传承和引领,而《枫桥夜泊》则是中国和西方相融合的代表。


“我讲的不太好,但我弹得稍微好点。”高雁谦虚地说罢,开始了表演环节。


筝音悦耳,场面如画。高雁一脸祥和,坐于古筝旁,淡紫色的长裙在温暖的灯光下散发出柔和的光。右手抚琴,时而急促,若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时而缓慢,全场寂静,虔诚地等待一个音符的到来。


她轻轻拨弄琴弦,筝音缓缓流出,那声音虽微小却足以撩拨心弦。蹙眉,扬头,俯身,微笑,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灵魂与筝音的共舞。听众听得入迷,殊不知拍摄的手机已然倾斜。


几年前,她带领武汉音乐学院的学生在美国卡耐基音乐厅演奏,现场的华人听众一听到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之音,便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我们要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深化整个民族文化发展与自信。”


高雁说“作为专业人士,我们有责任来引领民间乐器的发展,但美育教育更为重要。我希望我的这次演讲能帮助华科更深入开展美育教育,也祝愿华科的美育教育再进新的台阶。”


最终,讲演以一曲《明月几时有》结束,筝音随着梧桐树叶的哗哗声弥散于秋日的空气里。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