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雪莹)9月12日晚,第2355期人文讲座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举办。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西大学教授江怡为师生带来了关于西方哲学家论新冠疫情影响的讲座,以个体、社会与未来为切入点,探讨了西方哲学视角下疫情对人类生活和未来发展带来的各种可能影响并进行反思。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威胁到了全球每一个人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人类的未来等社会议题?江怡谈到了著名哲学家齐泽克的思考:齐泽克认为,疫情下的社会恐慌存在其自身逻辑,政策制定者需从信息权威性着手取得公众信任;疫情的流行不仅标志着经济全球化的限度,也标志着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的限度,各国需要在自保与合作中寻求平衡。此外,江怡也列举了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美国哲学家辛格、英国哲学家克里切利的观点,涉及了许多哲学研究领域中的思考。
在本体论领域中,江怡对人类存在的规定性、人类与自然、人类心理与人类行为、生存与死亡等问题进行了独特的审视。个体与他者的关系规定了人类存在,而新冠疫情背景下的自我隔离,看似为个体受制于他者,实质上满足了他者对自我的约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可能引起了哲学家们的思考。尊重和同情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应当是人类最基本的伦理准则。人类存在的本身始终与其他生命体共存,并不断地完善、发展自己。与病毒共存,并不是人类的危险,而是人类的命运。
在认识论领域中,江怡提出,人类生存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的存在。认识这一点,即为人类得以存在的前提。在新冠疫情中,大众往往根据网络上未经证实的消息做出错误判断,进而做出错误的行为。当我们没有得到充分的科学证据时,需要保持认知上的谦逊。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理应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来避免更大的损失,并为社会提供可靠的资讯。信息的透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结果,避免受到信息的控制而丧失独立思考。随后,江怡又从伦理学、政治哲学的角度对个体与社会、疫情下的社会公平、社群与共同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索与探讨。
最后,江怡提出,关于疫情,未来的应对措施必须要保护未来的人类环境,保护人类对彼此的情感反应,而不仅仅是借助技术来维持我们的生活。他引用了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因此,我们要坚持以民为本、生命至上,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让我们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在抗击疫情中反思自我、重塑社会、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