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十八世纪的中国叙事
发布时间:2020.10.08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张思晗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嘉扬)10月6日晚,第2361期人文讲座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勇,为师生带来题为“关键百年:十八世纪中国叙事”的讲座,从大历史观的视角考察世界史影响下的中国史。


马勇评价十八世纪的中国是王朝体制下的盛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一方面,康雍乾祖孙三代作为有作为、有力量、较开明的帝王,在其任期内发展出的传统帝制具有严密性、制度化的特点,值得后人去观察研究。另一方面,十八世纪也是历史上承前启后的时期。他对其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予以高度评价。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达到传统农业经济体制下前所未有的高度,具体表现为人口急剧增长,而外部工程与文化设施的建设也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圆明园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建设以及《四库全书》和《康熙字典》的编纂都表明了当时的文化繁荣。此外,以疆域范围与属国体制为代表的政治架构也获得了发展。早期中国的疆域范围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的局部地区,而随着文明架构疆域的调整发展,中国疆域的扩张,加大文明的边疆。清朝不仅延续了对于前朝中心部分的精细治理,即自秦以来历代王朝深耕的十八行省;同时,它管辖着边地区域,将部分边地(如蒙古、新疆)转化成中心部分。清朝对于边地的统治经验至今仍有很大的学习价值。十八世纪的中国还将属国体制发展到巅峰状态。他将中国的属国体制称为旧殖民主义,即东方式的殖民主义,并将殖民主义解读为进步文明对滞后文明的文化经济渗透,并认为这形成了以清朝为主导的“亚洲联盟”,从中央王朝向四周辐射。


然而以上的成就并未在十八世纪之后延续下去。


马勇认为,十八世纪的中国在面对三件大事时的做法影响到了后续的发展跟进,这三件事分别是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运动。即使是在今天,人类依然未能消化解决这三件大事,中国和世界仍然在消化工业革命所构成的工业社会中。


马勇还与同学进行了交流。对于同学提出的“康熙对西学的热爱为什么没有转变为学习西方的改革”时,马勇认为,康熙对于西方的文明有一种超乎欣赏的喜欢,并且与外国的交往基本延续了晚明中西融合的方式,但是其个人爱好未能转化为国家行为。


最后,马勇指出中国技术的现代化发展是复杂的,比如中国的庞大人口意味着传统的纺织业不需要规模化的新动能;然而中国的天文因为涉及到农业发展与统治稳定,意味着中国天文历法在很早已然发达,但是精确不足。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