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逸尘)10月31日晚,第2367期人文讲座在线上举行。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昆剧团当家闺门旦、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理事沈昳丽向华中大师生展示昆曲的魅力与精神,并基于实验剧场的创新尝试,诉说昆曲文化的传承道路。
沈昳丽介绍,昆曲发源于苏州昆山,距今有600年生命,被誉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在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人类文明和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大重要标识。
沈昳丽介绍了昆曲代表作”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剧本均出自与大文豪莎士比亚同年辞世的明朝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第一梦“紫钗记”改编自唐代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耗时10年之久,最终结局以大团圆的美满形式呈现,体现汤显祖内心的温暖情怀。自创作第二梦“牡丹亭”开始,其风格转变为自由和浪漫。“牡丹亭”共55折,包括“惊梦”“寻梦”等经典折子戏。
沈昳丽认为,以汤显祖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受时代所困,仕途不顺,转而进行大量的剧本创作,使得以此为基础的传统昆曲填词精巧不宜改动。相应地,昆曲声腔沿用“曲牌体”。文字与曲式严丝合缝,极致精巧。至于“曲苑缀英”等辅助记忆戏曲唱腔的工尺谱,相较于简谱,“依字行腔”的原则使其保持每一句词的完整性,从而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作为一名昆曲闺门旦,沈昳丽常常饰演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如“牡丹亭”中杜丽娘、“长生殿”中杨贵妃、“紫钗记”中霍小玉等。沈昳丽在此强调了昆曲演员的敬业精神,不仅体现在一丝不苟地完成动作与唱演,更是将这份工作视为探索发现之道,借助戏台上的角色完成生活中少有的情感体验。
传统剧场之外,昆曲在实验剧场的现代尝试也如火如荼进行着。沈昳丽与著名作曲家陈钢合作,进行“昆曲人声+小提琴+钢琴”三重奏、评弹元素、戏曲风作品等创新。在今年10月18日于上海上音歌剧院演出的“情殇——霓裳骊歌杨贵妃”中,沈昳丽联合上海爱乐乐团,舍弃传统的戏曲扮相,借助交响乐与自身昆曲唱腔,以声音代替表演,进行更为清晰直白的情感表达,获得观众广泛的良好反馈。
沈昳丽强调,昆曲之所以发展600余年而活力依旧,原因在于华夏民族具有与生俱来的诗意。昆曲有精彩的唱、念、人物扮演,有值得学者深入挖掘和让更多观众了解的内里。她现场清唱杜丽娘经典唱段“皂罗袍”,鼓励大家积极了解昆曲,走进并拥抱昆曲这一源远流长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