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3月30日晚,第2384期人文讲座通过腾讯会议举行。教育部长江学者,荀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梁涛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廓清荀子人性论的千年迷雾——论荀子的性恶、心善说”的讲座。
关于荀子人性论的千年迷雾究竟是什么?梁涛这样解释本次讲座的题目:谈起儒学史或先秦历史,我们一定知道三位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说到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学术界最流行的说法是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但梁涛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我们对荀子人性论的认识存在迷雾一样的误区,并表示自己近四五年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颠覆传统的孟子“性善”、荀子“性恶”的两极对立的观点。
虽然讲座的主体讨论的是荀子,但梁涛也分析了孟子的性善论。在梁涛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实际是以善为性论,孟子性善论的核心不在于人性为什么是善的,而在于人是否有善性、为什么要将性善看作是真正的性、以善为性对于我们生命的成长以及发展有何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孟子性善论的解读,梁涛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性论至少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事实判断,即人性包含什么内容?二是价值判断,即人应该追求和选择什么?梁涛认为,“性恶”只是对人性做了做了事实判断,并不是完整的人性论,所以把荀子的人性论概括为“性恶”是不准确的。
对于为什么会有荀子主张性恶论的说法这一问题,梁涛指出最直接的原因是《荀子》中有一篇叫《性恶》,人们由此认为荀子的人性论就是性恶论。其实,《性恶》篇开篇第一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是一个整体,不应该只取前半句而忽视后半句。另一个误读的原因是对“其善者伪”的误解。
对此,梁涛对“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进行了仔细的探讨,特别是其中的“伪”该作何理解。杨倞的理解是“伪”就是“为”,但不是一般的作为,而是圣人、先王教化民众的行为。更合理的解释是庞朴先生的说法,他大胆猜测“伪”本应是“郭店竹简”中的一个字,表示一种为的心态或心态的为,不是行为而是心为,是心的思虑活动及其行为。如此,该句话就可以理解成人的性是恶的,善则来自心的思虑及行为。简而言之,荀子的人性论便可称为“性恶、心善”说。
在对荀子的“性恶、心善”说的内容的讲解中,梁涛指出荀子的“心”是道德直觉心,心好治恶乱,好善恶恶,具有道德判断力,这是心的一个重要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心没有内容,梁涛称其为“虚心”,这也是区别于孟子的心的重要一点。
最后,梁涛总结了本次讲座的观点:荀子的“性恶、心善”说实际揭示了人生中的两种力量,一种是以性为代表的向下堕失的力量,一种则是以心为代表的向上提升的力量,而这形成一种张力的关系,于是就有了“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