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朔:中国古代墓葬美术漫谈
发布时间:2021.11.29

来源: 编辑:张思晗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孙怀宇)11月23日晚,第2424期人文讲座在线上举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委会委员耿朔为师生们带来了主题为“中国古代墓葬美术漫谈”的讲座,他就古代墓葬美术进行了讲解,介绍了地下空间美术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耿朔以墓葬是什么开头,他认为墓葬不仅是对遗体的处理,还是一种文化现象。首先,丧葬是中国古代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对家庭、家族来说,为死去的成员举行丧事,一方面寄托伤逝之痛;另一方面,丧事活动的具体内容既是对内凝聚和激励人心,也是对外展示实力的有效方式。其次,设计什么样的丧葬礼仪和制度以及如何去实践,是一个王朝统治方式的具体体现,也是理解一个社会系统如何运作的钥匙。同时,因为墓葬和死亡、黑暗的联系,它不仅让古人产生畏惧,也激发古人的想象,让他们“事死如事生”,墓葬成为一个想象的场域,这也是耿朔今天讲述的墓葬美术能够成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所在。


耿朔以什么是墓葬美术发问。他指出,传统中国美术史是以书画史为中心的,墓葬美术在古代是缺席的,在今天也不是主流。在现代美术史从西方引入中国、对中国美术史进行重构的时候,墓葬美术也是缺席的。当然,这也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关,如《礼记》中所言“葬也者,藏也”。


耿朔就墓葬美术的兴起展开讲解。他首先指出墓葬美术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由“庙”到“墓”的过程。与西周宗庙宗法不同,东周列国都城和陵墓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建筑布局由以宗庙为中心,发展为朝堂、宗庙并重。耿朔举例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等例子,证明了从“庙”向“墓”,从家族到凸显个人权威这种突破宗法的变化。


对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张力,耿朔指出古人对地下空间的想象和艺术品的埋藏不是为了现实之人观赏,而是为埋葬在地下的人服务,这也印证了古人“视死如事生”的观点。古代墓葬不仅是现实器物在墓葬中的摆放,还有古人进行的想象创作,所以墓葬中绘画、造型来自于对现实的模仿,但一定构建了一个不同于真实世界的异样空间。


耿朔提出“画”给谁看的问题,这也是研究古代墓葬美术的一个重要议题。他以徐显秀墓与其他墓中画像的相似性来说明,墓葬中画像的写实性不强,其主要目的只是为了表明一种从属于墓葬空间的功能,墓葬美术是一种功能性的美术而非观赏品。在结束时,耿朔指出墓葬也许可以看作是一件巨大的装置作品,它用各种富有想象力的、艺术的手段,用视觉语言营造一个别样的世界,去超越死亡与大限。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