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中华诗教的当代承传
发布时间:2022.04.12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张思晗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莫诗雨)4月8日晚7点,第2437期人文讲座在线上举行。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思想术语传播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科教/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学术顾问及联合制片人张静带来了一场题为“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中华诗教的当代承传”的讲座。


张静介绍了什么是诗的问题。张静引用金圣叹的理解,“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诗不是特殊的东西,而是每个人传情达意的话,只不过更加精炼。张静十分赞同叶嘉莹先生所说,诗词是支撑其走过苦难的力量。张静认为中华古典诗词中这样的胸怀与修养能够让我们认清苦难,有支撑自己不倒下的精神力量。


张静介绍了诗歌语言的隐喻性。张静提到,诗词是具有弹性的。诗词的意义虽然是确定的、有限的,能够给我们增加积极的知识,但它的意蕴具有多义性、宽泛性、无限性和不确定性,能帮助我们提高人生的境界。张静以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为例,来说明了这一观点。


张静介绍了“兴”的方法。朱熹将“兴”解为“感发志意”。从创作角度来看,“兴”是一种创作手法,读为仄声,探讨的是诗歌创作中的特殊意义。而在诗歌接受的角度来看,“兴”读为平声,探讨的是诗歌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张静认为,诗可以唤醒人的心灵,把杂乱的东西沉汰下去,净化我们的灵魂。张静在其所写的《以诗情滋养心灵》一文中对诗词的感受之力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音声之美的代入,这是一种感性能力;二是意境之美的感受,这是审美观念的熏染;三是品格之美的深入体会,这上升到了道德境界。


张静提到,诗教并不等同于说教。张静十分欣赏朱小蔓所说的——“只有在人有内在的感受、属于自己的感受时,道德才能在人的心灵中扩展。这种靠内在起变化的质性特征,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性特征”。张静认为学诗更重要的是与自己的心灵相呼应,希望诗词能够成为浇灌心灵的活水。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