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刚:法国现象学如何赢回超越
发布时间:2022.04.25

来源: 编辑:郭雨辰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欣然)4月22日晚7点,第2443期人文讲座于线上举行。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朱刚带来了一场题为“面容、事件与启示:法国现象学如何赢回超越”的讲座。


朱刚从何谓“超越”,为何“赢回”引入。朱刚指出,在现象学的语境中,“超越”主要是指超越于意识之外的对象,可以分为世界本身、他人以及上帝。而胡塞尔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基础上确定了意识是哲学的唯一合法领地,由此通过悬置的方式把意识之外的超越排除出哲学的合法领地,并将其内在化为意识行为的相关项。


=朱刚介绍了法国现象学是如何从面容、事件与启示三个方面赢回超越的。首先,朱刚介绍了列维纳斯是如何通过对他人面容的考察重新赢回他人的。列维纳斯将面容看作他者越出他者在我之中的观念而呈现自身的样式,这意味着面容并不是一种事物、一个主题或对象,面容拒绝成为意向相关项且具有逆转我的意向性。因此,正是在面容中,他人作为超越者临显于我。接着,朱刚分析了马里翁是如何通过事件的饱溢现象重新赢回作为超越的世界。马里翁提出饱溢现象的概念,即直观相对于概念存在溢出现象,并认为事件正是饱溢现象的一种,事件具有发生的不可重复性、原因的不可穷尽性和不可预见性三重特征,这也刻画出事件的不可构造性、超越性,而可把握、可构造的对象则是事件的蜕化形态。由此,作为事件集合的世界,其本质上也是超越的。除此之外,朱刚还剖析了对于西方哲学家而言,上帝这一绝对超越是如何在启示中被重新赢回的。朱刚指出,启示作为另一种典型的饱溢现象,其溢出性集中了事件、偶像、肉身与圣像这前四种饱溢现象的溢出性,而随启示一道给出的便是作为超越的上帝。


在他人、世界与上帝的超越性被赢回后,“我”该如何自处?对此,马里翁的回答是——“受予者”。超越作为自身给出者把自身给出时,要求一个不是限制它甚至构造它而是能够与它匹配、进而把它保持住的承受者,这样一种新的角色既不能由超越论自我承担,也不能由单纯被动接受的经验之我承担。它必须要在超越论自我和经验性的我之外或之间创造出一种新的角色,这就是马里翁用受予者这个“第三个术语”所命名者。朱刚提出,马里翁之所以苦心孤诣地要用“受予者”这“第三个术语”来指称这新的“我”,就是因为这个作为“受予者”的我,抹消了主动性与被动性之分,同时又兼有这二重性。


朱刚最后总结表示世界、他人和神明都是超越的,而问题并不在于其超越是否可能,而在于我们能否放弃从近代以来被赋予的那种作为构造性主体、作为开端、作为本原的地位;在于我们能否在这些超越者面前,谦虚地把自己首先理解为受予者,而不是给予者;在于我们是否有向它们敞开的意识与心灵。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