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唐诗宋词的开放性阐释
发布时间:2022.11.21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张思晗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莫诗雨)11月17日晚7点,第2468期人文讲座在线上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宋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日记文献叙录、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张剑带来了一场题为“唐诗宋词的开放性阐释”的讲座。


讲座的开始,张剑首先从教育的目的引入。张剑认为,诗词的学习和我们学习的过程相同,都是一个由“确定性”到“开放性”的过程。而后,张剑以《节妇吟》《近试上张籍水部》《酬朱庆馀》这三首诗在修辞上的共性为例,讲述了性别转换在古诗中的体现。他认为,古诗中以不同的性别自比实际体现了一种政治权力关系,即政治地位的高低。必须要维持地位高的对地位低的支配关系,这种二元秩序才能稳定和谐。并且不同的社会地位也决定了主动或被动的原则。曾有学者提出屈原是“文学弄臣”的观点,但受到了许多质疑。而张剑认为,“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何必不然”,作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或规则来理解作品,即使未必符合作品本意也是可以的,这即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多义性问题。张剑提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汉字是象形字,其空间感组合可以带来不同的联想与意义。汉字排列组合的方式非常多,并且古典诗词中的汉字具有多重意义,如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


随后,张剑提到,开放性阐释必须有自己的限制,需要遵守通训诂、明典故、察背景、考身世、揆情度理这五个原则。中国古代的诗词,尤其是诗,是言志的,因此需要知人论世。通训诂需要一些校勘的知识,通晓不同的版本,使结论有根据。明典故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而典故也分为古典和今典,需要恰当的理解。察背景和考身世往往分不开,明白历史背景可以深入了解诗词到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完成了前四个方面之后,还不能直接下定论,需要揆情度理,要反对割裂历史情境与文本逻辑的穿凿附会,即避免附会政治、附会历史、附会本事和穿凿典故。诗词是一种文学艺术,不能与历史一一对应、完全贴合,否则会理解过度。附会本事是指人们不断地添油加醋,过于依赖本事,这也是不行的。而穿凿典故是指用典故时有正用、反用、借用和暗用之分,许多诗词也只运用了典故的部分意象,在理解时不能完整地复制典故,并且也不能将两个不同典源、不同含义的典故嫁接起来。


最后,张剑对此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张剑认为,我们需要有怀疑精神,但一切怀疑和批判都要以理性思辨的尺度为准则,要“守正出新”。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