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意明:周易之象与艺术意象
发布时间:2023.04.03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程韵钦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欣然)3月30日晚,华中科技大学第2478期人文讲座于线上举行。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周易学会理事黄意明带来了一场题为“周易之象与艺术意象”的讲座。


黄意明表示,中国文艺本身就具有“象”的特征。从文化思想上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其表现手段都具有重视象征性联想的特点,这种“尚象”的思想在早期儒家经典《周易》和道家的《老子》和《庄子》中都有明显的反映。通过梳理老子的“大象无形”、庄子的“象罔”及《周易》的“立象以尽意”等先秦原典中对“象”的阐述,黄意明表示,“象”并不是物的形状,而是“心象”或模拟之“象”,古人往往用象来表达对“道”的认识,并提出《周易》之象具有整体性、形象性、感通性和流动性、模糊性、虚拟性的特点。


黄意明认为,《周易》中的“象”思想对中国各艺术门类均发生了影响。西方文艺偏重“外师造化”的模仿之“形”,而相比之下,中国文艺则偏重“中得心源”的表现之“象”。在此基础上,黄意明分别从书法、绘画、舞蹈、电影、戏剧及诗歌等艺术门类中的具体作品出发,辨析了其中蕴藏的“直寻之象”(直觉感受之象)、“象外之象”(朦胧多义之“象”,虚实结合之“象”,组合叠加之“象”)和“象外之反象”(营造之“象”与所表之意对立之“象”),直观地展现了《周易》之“象”影响下艺术意象的多样表达和丰富意涵。


黄意明与师生围绕讲座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周易》中‘象数理’与艺术的关系”的问题,黄意明认为,“象”是《周易》基本的思维方法,而其呈现出来的结果里也同时有“数”和“理”的存在,谈艺术首先需要意识到“象数理”是不可分的;关于“易、玄、佛三者在审美意象上的关系”,黄意明则认为,相比易所强调的“象”,玄更倾向于在故事中寓言述道,而佛则从简单与复杂中追求最后的空和净,三者在审美意象上各有偏重。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