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伟:跨文化戏曲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3.06.19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程韵钦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叶逸飞)6月9日晚,华中科技大学第2490期人文讲座于线上举行。山东大学外国语教授、博士生导师,齐鲁青年学者,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戏剧学博士冯伟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跨文化戏曲的前世今生”的讲座。


冯伟介绍了部分改编自外国戏剧的跨文化戏曲。冯伟认为对“跨文化戏曲”的广义定义应该是不同文化在戏曲中的相遇和交织。接着,冯伟从古代和近现代两个时期来讲述了跨文化戏曲的前世。冯伟认为古代的戏曲在很大程度上是听觉的艺术,主导的乐器来源于西域。唐代“十部乐”,除了燕乐和清商伎以外,剩下的都来自外国。直到宋朝,会杂技、魔术、武术、滑稽的艺人聚集到瓦舍勾栏,戏曲才逐渐形成。中国的叙事文学发展起步较晚,大约在唐代时,为了进一步传播佛教,僧侣们会在寺庙外、集市上给普通老百姓讲佛经故事来传道,应用转读、唱导等手法进行佛经的通俗演讲,逐渐形成变文。


近代则以戏曲开启民智,戏曲的社会宣传功能强大,逐渐被工具化。冯伟介绍,最早的比较突出的跨文化戏曲是新剧,它是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重要中间环节,在艺术表现上比较粗糙。到了十七年时期,戏曲以苏联文艺政策为指导思想,引入斯坦尼体系、导演制、分幕和自然主义的舞台。再后来有了革命样板戏,它是近现代戏曲跨文化实践的集大成产物,优点和缺陷同样明显。


关于跨文化戏曲的今生,冯伟从当代传奇剧场讲起。1986年,京剧演员吴兴国建团,改编西方经典戏剧来重振京剧。此后,他不断开展新的实验,将京剧和摇滚乐、荒诞剧、现代舞等结合起来。编剧上,徐棻提出了无场次戏剧,即在演出形态中,人物有上下场而演出无场次。而现代舞美则从指示性符号变为象征性符号,戏曲表演美学中的“无”即是演员借助虚拟表演表达心中之景与情,观众从身段和言语提示中想象场景。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