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小俊:中国古代书院诸生之“内卷”及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23.12.20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薛欣琳)12月7日,第2504期人文讲座于东九楼D213教室举行。武汉大学文科杰青、文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鲁小俊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古代书院诸生之“内卷”及应对策略”的讲座。



鲁小俊指出,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唐宋以后读书人的内卷离不开科举制度。内卷的具体方面一是年龄,唐宋以后读书人对金榜题名的时间要求越来越高,都希望能在年轻时考中功名。蒲松龄曾在四十八岁焦虑自身并非举人,然而双鬓已白。二是人数,随着时代发展,参考的读书人队伍日益庞大,然而秀才、举人之名额并未增加,儒士的生产过剩、科举考试的供求矛盾,使得科考的压力与日俱增。


探源内卷产生之根本,一是生存焦虑,二是发展焦虑。在清代科举制度下,读书、考试、做官是读书人谋求社会地位、改变人生命运最主要的途径,通过参加科考,中举入仕做官成了大多数知识分子追求的“第二生命”。与此同时,士子们经受着严酷的生活压力,有大量缺乏物质保障的寒士,皓首穷经,数十年寒窗苦读,用一生的心血精力以求榜上有名。但名落孙山者的数量大多远超金榜题名者。此时,书院的膏火奖励制度,为寒士提供了生活保障。如陈衍“家极寒,催租人屡至”,遂“广应各书院诗赋课作,月得奖赏数金津贴家用”。书院的作用,除了满足寒士基本的生存需求,还满足了读书人们的发展需求。书院为读书人提供了做学问的场域,让有“做圣贤”志向的知识分子在此修养身心、潜心学问。金榜题名,则为朝廷可用之才,有为有守;名落孙山,则作乡党寡过之士,立德立言。纵不能为圣贤,亦不失为端人正士,为人师表。故而,书院为读书人提供的破除内卷之路的途径在于:博览群书、不走捷径。许多书院要求书生们摒弃坊刻科考之书,回归原典。


鲁小俊在总结时提到,唐宋以后读书人的内卷,与科举压力密切相关。与科举大体同步的古代书院,以膏火制度保障诸生的基本生存,以成人教育和原典研习引导诸生的人生发展,在缓解内卷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只是,这些努力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无法扭转高度筛选型社会下的内卷压力,甚至还产生了新的内卷。于是20世纪初,书院和科举几乎同时停废。



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鲁小俊与师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耐心的解答,现场气氛热烈,在场同学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