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鸥:中华古典诗词写作的境界追求
发布时间:2024.03.11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陶艾兰)3月7日,第2509期讲座于东九楼D201室举行。复旦大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诗教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国苏轼研究会副会长张海鸥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华古典诗词写作的境界追求(案例分析)”的讲座。


讲座伊始,张海鸥以一首《山亭柳·冰折万木》为例分享了自己创作诗词的构思过程以及关于平仄的考量。他指出,写作时必须遵守格律诗词的五大要素——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联讲对仗,严格押韵。此外,写诗词要超越表象,往人类的心灵深处走去,往历史的深处走去,往哲学的高度走去,这样才能写出优秀之作。


随后,张海鸥详细阐述了诗词叙事的可能性和审美原理。他借鉴认知叙事学的原理,对旧体诗的建构方式进行新的理论表述,以认知叙事学中注重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认知、叙说和阐释的关系这一思路来观照旧体诗词的创作和阅读过程,并从可能性视角的选择与结构的均衡两个方面具体展开。


关于视角的选择,张海鸥通过对两首诗词的分析指出,诗歌要写人性的真实的基础上的可能性,不可弄虚作假,不能违背规律和人性。而整饬对称的结构则与阅读时审美的均衡感有关,他结合自己创作的《流水生涯》一诗阐释了诗词中的链式结构,分析诗中起承转合的次第,并指出该结构产生的细腻美感。


张海鸥结合创作修改的实例进一步道出诗词创作中的要点。他表示,诗词写作需要认真地修改,好的诗词一定要有精彩之处,其结尾需要升华。他再次强调,诗词写作需要向情怀的深处、思想的深处、历史的深处、社会的深处走去,要沟通古今中外不同民族的心灵,去追求诗词中美的空间。


面对同学们的踊跃提问,张海鸥一一做出解答。针对旧体诗词能否运用新兴词汇这一问题,他指出,创作旧体诗词需要尊重该文体的修辞风格,过度地使用新兴词汇会破坏旧体诗词的古典美。而对于同学关于诗歌创作切入点的困惑,张海鸥则表示,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成为好诗的素材,他鼓励同学们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进行诗词写作,表达由内而外、自然流露的情感。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