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标 就有成功:苏国辉院士讲述成功经历
发布时间:2007.05.30

来源:华中大新闻网 编辑:尹辉 浏览次数:

他出身贫寒,现如今已成为著名的神经解剖学家。

他不为金钱所诱惑,在祖国最艰难时毅然回国报效国家。

他奔走呼号,不辞辛苦,致力于推进脑科学在香港和内地的发展。

5月25日,当苏国辉院士和他夫人面带微笑走进一号楼学术报告厅的时候,他的儒雅立刻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

从一个家境贫困的萌萌少年,到成就显赫的专家学者;从一个成绩时常不及格的无知少年,到建树颇丰的大科学家。苏国辉院士娓娓道来,讲述他成功道路上的点点滴滴。

少年时期:玩比学习更重要,

“大家好,十分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听我的讲座,希望今天我的讲话可以给你们一点启示,这已达到我的目标。”简短的开场白透露出的是为人的谦逊。

“小时候,我的家庭条件不好,家里有13个孩子,父母的负担之重是可想而知的。爸爸忙着赚钱养家,妈妈忙着照顾弟弟妹妹。”

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人告诉他读书的重要性,也每人告诉他该怎么去读书。小时候的苏国辉生性顽皮好动,很贪玩。上课不但不听讲,还经常和几个同学一起故意捣乱。放了学要么去逛街,要么去海里游泳,从不完成家庭作业,考试经常不及格。在他小学毕业的时候,老师送了他四个字“自强不息”,可是那时的苏国辉并不明白这几个字的含义,但是还是把它记在心底。
那时香港的小学根据学生的成绩分班,考试常不及格的苏国辉自然只有被贬到差班的份儿。小学毕业,苏国辉未能考上政府的公办中学,几经奔波才被一家并非重点的私立中学收留。上中学后,苏国辉贪玩的习性并没有太多改观。

中三(相当于内地高一)下半年苏国辉又迷恋上了电吉他,用节衣缩食省下的生活费买了一把电吉他,还和同学成立了流行摇滚乐队。苏国辉们这个不起眼的小乐队后来名气越来越大,不但常常应邀去各种舞会、派对表演伴奏,还被出版商邀请去录制过唱片。“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学到了好多东西,如何组织管理一个团队,学会与人相处的道理,而这些对我以后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东西又在学校中是学不到的。”

“最重要的是可以赚到钱。”一句话逗乐了全座的人。

转折 源自与爱情的邂逅

在香港如果想要考取一个好的大学,会考成绩一定要优秀,但当时的苏国辉的成绩并不是太好。中五(相当于内地的高三),可以说是苏国辉人生长河中一次重大的转折。有一次他见到一个同学的哥哥,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他们进行了一次很愉快的交谈。在交谈中苏国辉就问到读书有什么意义,那位哥哥就对他说读书的意义在于定的目标,没有目标当然就没意义了,并希望他可以读大学,而现在要把会考考好,是通向大学的桥梁。可当时的苏国辉还是没有完全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他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是因为一个女孩的出现。

但是因为家中人多事杂,苏国辉搬到了一位同学的家中。在圣诞节的那天,他们同学一起举办了一个party,既然是party当然要邀请女孩子了。一个朋友就打电话邀请他姐姐的时候,旁边的妹妹听到了,就说怎么只邀请姐姐,不请我呢?于是姐妹两就一起来了。

在party上当苏国辉第一眼看到那个朋友的妹妹的时,就觉得她很好,于是主动上前去邀请她跳舞,主动的和她说话。party结束后苏国辉的脑海中全是那个女孩的身影。那天晚上,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写到:“我对这个女孩子印象非常好,好想今后能照顾她。”

纯真美好的感情激发了他奋斗的动力,他自己好像一下子长大成熟了,从昏昏噩噩中清醒过来,知道自己今后应该做些什么。后来,这位女孩也成为他风霜雨雪相偕相守的妻子。

苏国辉有生以来第一次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前途,意识到若想发展得好一些,还是要上大学。虽然苏国辉已开始懂得刻苦学习,但对于会考(相当于内地的高考)来说还是太晚了,终因成绩不理想而失去在香港上精英大学的机会。

留学美国 学会自讨苦吃

为了达到自己既定的人生目标,苏国辉选择了报考美国的大学。经过努力,他最终以刚够录取标准的成绩,通过了美国东北大学入学和英语托福考试。1973年,苏国辉辞别亲友和故土,飞向太平洋彼岸那陌生的国度。

但是他家里只能够负担他去美国读书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在东北大学苏国辉读一年后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他就一个学期学习,另一个学期就是打工挣钱。在第一年的暑假中为了赚第二年的学费,他一天要做两份工,早上要到餐馆洗碗刷盘子,12点的时候再到一个药剂房里做一位配药师的助手。

对于药剂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配药恐怕是太容易了。工作一段时间后,苏国辉感到十分困惑:药剂学还要学好几年,可毕业后干的工作和现在也差不了多少,多没意思啊!不喜欢就不学了,苏国辉索性改行学了生物学。也就是因为这次选择,成就了他今后的事业和人生。

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苏国辉找到了一份工作,每天就是帮动物喂食,给动物换笼子,就是动物管理员,但是他始终认真工作,而且不断请教工作人员,努力学习,因为苏先生的勤奋好学,使他得到了一位教授的赏识,邀请他加入自己的科研小组。苏国辉因此发表了一篇关于动物基因的论文,而这在当时大学本科生中是很少见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学会‘自讨苦吃’,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遇到不懂得东西要学会学系它。要学会如同海绵一项汲取周围的新鲜事物,”苏国辉教授深有感触的讲道。
  
在美国的时候,苏国辉读了许多科学家的传记,发现无论他们从事什么领域,取得多大的成就,一个共同之处在于都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这对当时的苏国辉来说触动很大。那时的香港人都存在一个身份的迷茫,是香港人?中国人?还是英国人?但是在美国的时候苏国辉发现就是中国人,这也下定了他回国的念头。1977年在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香港。进入香港大学医学院工作,20余年来一直孜孜不倦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回顾自己这么多年的经历,只要有崇高的目标,就不会惧怕任何困难,就会一直为达到目标而付出不懈的努力”“‘自强不息’送给在座的每一个人。”

(记者团 尹辉 郭云杰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