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研讨会】华中理工大学历史上的两次教育思想大讨论
发布时间:2023.11.28

来源:华科大新闻中心 编辑:张雯怡 浏览次数:

华中理工大学历史上有过两次著名的教育思想大讨论,都是由学校领导倡导,全校师生员工广泛参与,通过讨论理清了思路,统一了思想,最终改变了学校的办学格局。

 

(一)

 

1977年,当人们还沉浸在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盘算各种损失时,时任华中工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的朱九思开始思考学校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要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的任务。这年暑假前夕,学校党委和行政发出教职工当年暑假不放假的通知,除夫妻分居两地需在假期探亲者外,要求教职工一律坚守岗位,从调查世界著名大学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入手,探讨学校的发展大计。

 

根据一些老教师的建议,学校组织部分教师利用暑假对国外一些著名大学的教学、科学研究情况进行了一次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次调研工作,从1977年8月开始,延续了半年多的时间,参加调研工作的先后有720余名教师。调研方式主要是到图书馆查阅外文资料,本校没有的就到外校查,本地没有的就到外地查。在调查研究中,又着重了解、分析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情况,总共查阅了24000余份国内外科技文献资料和数百种教材,写出了数十份近60万字的调查报告。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发动教师、干部将本校同世界著名理工科大学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差距,定措施。1978年4月,学校提出了一份《我院同世界著名理工科大学的差距和赶超的主要措施》的材料,印发全院讨论,同时上报教育部。这份材料在分析了世界著名理工科大学的共同特点后,指出了我校在如下方面的差距:教学质量的差距可以概括为“三差一窄”,即基础理论差、基本技能差、外文水平差,知识面窄;科学研究方面的差距极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基础理论和技术科学的研究不够;二是对新兴学科注意不够、对边缘学科还没有介入;三是对综合性课题的研究注意不够;四是科学情报工作非常薄弱。此外,在师资水平和实验手段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了8项措施:一是调整和改造专业,实现理工结合;二是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三是恢复和建立一批研究机构,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四是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术水平;五是更新实验设备,建设一批实验研究中心;六是加强科技情报工作,搞好内外学术交流;七是实行对外开放,打开国际交流渠道;八是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调整各种关系。

 

“良好的思路、足够的资源、适当的推动力”,这三者共同构建了当时学校顶层设计小组的风格,加之广大教职工历来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踏实苦干的精神,更为上世纪80年代全面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若干年之后,学校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三个转变:一是由单一的工科教育,向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转变;二是由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向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转变;三是由主要从事本科教育,向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的多层次办学转变。

 

(二)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党中央审时度势,深刻分析世界科技革命发展进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做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在这个背景下,1997年下半年,学校决定开展新的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讨论的主题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通过转变观念和改革机制,努力寻找一条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的道路,尽快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程。

 

经过讨论,广大教职工深刻认识到,“象牙塔”式的教育模式已被证明是不合时宜的,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正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世纪,科学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知识经济把知识作为主要资源,把人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发展要素,从而引起了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以及科技与教育地位的深刻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新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通过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学校理清了思路,找准了发展方向。在学校举办的“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上,时任校长的周济院士,以《育人为本,三足鼎立——二十一世纪一流大学的发展框架》为题,提出了“育人为本,三足鼎立”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略,即以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为根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化协调发展。在这个报告中,周济提出,育人为根本: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学校的主要优势在教育。教学是基础: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形成我校专业教学的优势和特色。科研上水平:努力实现“顶天立地”的目标。“顶天”就是要创新,创造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立地”就是要将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其在国家的支柱产业和主导行业中发挥重大作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产业出活力:学校办高新技术产业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力手段;是增强学校经济实力,提高师生待遇的重要经费来源。

 

回顾历史上的两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有两点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第一,由于我们站得高,看得远,通过大讨论真正找出了办好我们学校的规律;第二,由于我们立得稳,低下头,通过大讨论找出了办好我们学校的规则,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真诚地希望,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能够进一步统一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进一步明确我们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提升我们的办学水平。

 

(作者:陈海春,原载于《华中科技大学周报》2007年6月11日第252期3版)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