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我校“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4.05.10

来源:华科大新闻中心、本科生院、科协 编辑:汪伟颋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 汪伟颋 左盈)5月10日,我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科学技术协会,本科生院联合召开华中科技大学“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高亮介绍了校科协工作情况以及“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的有关安排,并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学东,校长助理、本科生院院长文劲宇在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詹健主持。



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詹健: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发布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全国高校中较早成立的高校科协,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积极发挥优势,强化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多次被评为中国科协、湖北省科协和武汉市科协的先进单位。


为了做好“双高”衔接,引导广大青少年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真正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今天,我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科学技术协会,本科生院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校即将举办的“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相关情况以及首场活动安排,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学东,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高亮,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本科生院院长文劲宇。


首先有请高亮副校长介绍相关情况。



党委常委、副校长高亮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发布会现场,我是主陈述人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高亮。接下来由我为大家简单介绍我校科协工作情况以及“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的有关安排。


华中科技大学科协于2000年5月由原华中理工大学科协和原同济医科大学科协合并组成,二者都是全国高校中较早成立的科协。合校以来,华中科技大学科协在保持和发扬原华中理工大学和原同济医科大学科协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开拓创新;提高质量,主动服务”。我校科协多次被评为中国科协、湖北省科协和武汉市科协的先进单位。我校多位领导曾分别在中国科协、湖北省科协和武汉市科协担任领导职务,我校校长尤政院士目前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


2023年,我校科协强化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在校青年学生成长,积极举荐优秀科技人才,组织申报科协系统项目,不断加强学术团体管理,主动服务各类学术期刊,同时进一步加强科协自身建设,圆满完成了全年工作计划任务。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021年9月,科学家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2022年5月,党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高度重视“人民科学家”等功勋荣誉表彰奖励获得者的精神宣传,大力表彰科技界的民族英雄和国家脊梁。


华中科技大学始终坚持“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的科技发展方略,构建起了覆盖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以“四颗明珠”为代表的一批国家重大科研基地,大量优秀科研人才在这里努力耕耘。一代代华科人在科学研究中传承学校“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以院士、国家级人才为代表的华科大科技工作者以身作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将价值引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


因此,2024年,华中科技大学科协将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在上级科协的指导和支持下,进一步发挥科技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继续以科普基地建设为抓手,促进科普和科创两翼齐飞;加大人才举荐力度,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加强学生科协建设,助力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的首场将于5月12日下午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学东教授将走进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江苏省重点高中、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姜堰中学进行宣讲。


为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树立科技界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加快培育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后续,华中科技大学将陆续在全国各地举办系列“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不断创新形式,惠及更多基础教育阶段学子,引导广大青少年成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践行者,助力营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浓厚氛围。


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关注、报道!谢谢大家!


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詹健:


谢谢高亮副校长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提问前,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名称。


中国科学报记者:


光刻机是芯片制造流程中光刻工艺的核心设备,堪称半导体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但是我国在该领域长期落后,被“卡脖子”。您带领团队研发的技术成果为我国首台IC光刻机问世做出了重要贡献,您能否结合这段科研经历,谈一谈科学研究要想取得重大突破,需要秉持哪些精神?这些精神对年轻人有何启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学东


其实不管是前沿科学研究还是实际工程攻关,都需要始终坚持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记得2007年我们在做90nm IC光刻机样机调试时,偶尔会碰到工作台出现一种异常的小幅振动现象,以往经验和所谓的“常识”没法解释。如果不搞清楚原因,不解决这种偶发瑕疵,可能会对曝光成像的良率造成影响。对此,我带领团队和公司技术人员团结协作、集智攻关,通过三四年的努力,终于发现了工作台中常人意想不到的另一支“隐形的手”,并且搞清楚了怎么设计工作台来减小它的影响。可以说,正是有了无数个像这样一丝不苟的攻关,才促成了我国首台IC光刻机的问世。


另外,我也想结合光刻机减振器攻关经历,来谈谈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德国IDE公司凭借用永磁体做准零刚度这项创新,做成了减振器行业标杆,成为阿斯麦光刻机的减振配套商。我们分析发现他们的技术其实还是有缺陷,于是我们摸索出一种新思路,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研制出新型准零刚度减振器,综合性能实现超越,解决了高端主动减振器国产自主可控难题。其实不仅是光刻机,像现在正在发展的无人装备、人形机器人等,都需要咱们发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所以说,敢为人先、勇攀高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等等,是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新时代的年轻人有朝气、有活力、有宽广的视野,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相信,未来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这是我的一些个人感受,希望与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共勉。谢谢!


武汉科技报记者:


华中科技大学作为在汉知名高校,科研实力雄厚,请问学校目前有哪些科普基地可以为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科普服务?


党委常委、副校长高亮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中国科协、湖北省科协和武汉市科协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现有2个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3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3个全国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和18个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一直以来,我校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将其作为实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有效载体,利用现有优质教学科研资源,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服务,为青少年的科学知识普及和科学素质培养提供平台。各科普基地将在学校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不断完善自身平台建设,面向公众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和科普服务,积极参与“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大型科普活动,更充分地满足公众多样化的科普需求,助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五一期间,我校校史馆接待了约3100人次参观,其中,中小学生团队参观预约的有武汉市第三中学、武汉光谷未来学校和湖北省天门中学等单位。今年我们积极组织校史馆等单位预备申报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


中国教育报记者:


能否请您谈谈“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对于人才培养的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本科生院院长文劲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强调要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中学阶段教育是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黄金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通力协作。


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充分发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的育人作用,着力打造了“学在华科大”“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3张人才培养名片。这三张名片也集中体现了学校紧盯国家发展需求、着力凸显学科特色、推进前沿交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我们非常乐意将这些人才培养成果主动对接、整合到不同学段,助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此次“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也是积极探索大学与中学联合育人路径的有力实践。一方面可以有效激发中学生崇尚科学、探究未知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在中学教育中逐渐体现,使两个教育阶段更加连贯,进而促进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强国建设,教育为先。我校将通过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大学先修课、共建实验室等项目,持续推进“双高衔接”协同育人,自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更多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


泰州日报记者


在外地见到老乡真是倍感亲切!我们知道您是江苏泰州姜堰人,作为从姜堰中学走出去的学子,您觉得您身上有哪些“姜中印记”?时隔多年,即将作为科学家回到母校,您的心情如何?您对于母校的学子和家乡的教育事业,有一些什么样的期待?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学东


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姜堰并不知名,其实它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因为天然的地理优势,过去这里很富足,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历史上就有很多名人雅士。


据我所知,在当代,泰州也是人才济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泰州籍院士有40名,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姜堰两院院士有8名,溱潼古镇院士旧居是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一门三兄弟八院士”就出自这里。三兄弟院士中的李德群院士,1981年在原华中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以后,生前一直在我们华科大材料学院工作。


我的母校是姜堰中学,我是1980年从姜中毕业考取大学的。“言有物、行有恒”的校训我至今还记得,这简单的几个字对我的影响很大。再过几天,我就要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我内心是激动的,也很期待,我也想通过这次活动,了解一下现在孩子们是什么样子。其实有的时候,人生道路的选择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确定的,如果在这次活动中,我的经历能对他们有所启发,我就觉得值得了。中国人的乡土情结都是很深重的,我希望家乡的教育事业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劲头,引导更多家乡学子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涌现出更多能让家乡引以为荣的人才!同时,我也希望家乡的方方面面都越来越好,谢谢!


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詹健:


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通过介绍,我们了解了华科大科协的工作情况、“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以及首场活动“走进江苏”的有关安排。过段时间,我校还将就2024年本科招生工作举行专场新闻发布会,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届时到场采访、宣传、报道!


感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摄影/记者 班倩)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