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研讨会 · 记者观察】

让“学在华科大”的品牌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发布时间:2024.05.22

来源:华科大新闻中心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记者 刘雪茹 汪泉


5月10日,2024年华中科技大学第五届学风建设成果展启动。通过学风建设倡议书、学术微沙龙、“书香华科大”等系列活动形式,学校积极营造优良浓厚的学风氛围,搭建优秀学风建设成果互鉴平台、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平台和学术交叉思维交流平台。


图为2024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天学生奔赴东九楼上课的场景


在华科大,优良学风贯穿于70余载的发展历程,融入深厚的办学底蕴,涵养华科大人的精神根基,并助力学校高质量培养卓越拔尖人才。


追本溯源 厚积薄发铸品牌


“刚进入大学的我们,学习积极性很高,都想为祖国的建设多学知识。”年近90岁的老校友、1956级机械系金属压力加工及机器专业樊家邦回忆在华工的学习时光时,缓缓说道:“自由支配时间后,学校不再统一开关灯,不再统一时间起床、就寝。于是,一些同学天不亮就起床,一些同学半夜还不睡觉,都在学习。教室深夜亮着灯,图书馆半夜不关门。学习、学习、再学习。”


图为1959年校报关于学校学风建设的报道


建校初期,学校有8个工科专业,4个专修科,以“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摇篮”为建设目标,制定了《华中工学院12年远景规划和1956~1960年的综合发展规划》,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重点大学。围绕每一门课程,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展开讨论、制定大纲、出台政策,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原则,加强基础课程改革、教材编订,修订教育计划,开展关于如何把教学、生产劳动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讨论,形成了“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教学相长的良好风气。


图为上世纪80年代学生在晨读


改革开放初期,学校设有包括理科、工科、文科、管理科在内的45个专业,把培养高质量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目标,“转变学科结构、创新教学模式”。学校改革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积极开出新课和新专题,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普遍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教风、学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和宝贵经验。全校师生齐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学”。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拔尖人才”的主线,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和“通识教育基础、宽口径专业教育”以及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办学特色;“学在华工”的内涵日益丰富;“进取、创新、实干”的华工精神已成为华工学子的内在品质和外在标志。到20世纪末,学校采取将57个专业归变成37个教学计划、大面积实施主辅修制、“嫁接培养”等举措,初步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初,三校合并后,在新的起点上,华科大师生接过接力棒,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学在华科大”的名片经过一代代师生的持续沉淀,铸就品牌,并在新时代内化于“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延伸在立德树人、春风化雨的教化之中。


深化改革 结出累累硕果


近日,我校未来技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周鑫的一作论文被计算机视觉领域国际顶级会议CVPR 2024接收。作为首批未来技术学院的学生,周鑫担任了国家级大创项目负责人,已接收或在投论文4篇,公开或在递交专利3项。华科大未来技术学院于2021年成立,建立了以交叉学科研究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首批120名大一学子,从27个学院中脱颖而出,围绕先进智能制造、生物医学成像、光电子芯片与系统、人工智能四个未来交叉学科方向,开启本硕博连读新征程。周鑫便是其中一员。


图为未来技术学院学子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2022年9月,未来技术学院率先面向全院本科生进行大规模、深层次、全覆盖的实验室轮转教学改革,是学校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的代表性举措。近年来,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加快构建新时代卓越⼈才培养体系。“办最好的本科教育”“让研究生站到创新最前沿”“顶天立地、追求卓越”等育人理念深入人心。“学在华科大”品牌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践行追求卓越新理念。学校锚定“顶天立地、追求卓越”新理念。顶天立地是心中理想、脚下有方向,为服务国家未来发展谋篇布局、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追求卓越是不断超越自我、精益求精,以创新的体系、领先的战略办更好的华科大。学校以问题为导向,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队伍建设四个方面重点推进,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图为学子组织学习二十大精神


——以党旗领航为指引,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学校完善思政工作顶层设计,出台《华中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发布课程思政系列丛书及报告;健全课内外育人渠道,打造“深度中国”“百年中国”思政“金课”,校党委书记、校长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百余项目、千支团队、万余师生共同搭建学校“青春力行”实践体系;协同育人更加有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研支团20年育人成果展,全国高校样板党支部、党员标兵协同发挥青年引领作用。通过制度聚力、场域互动、队伍支撑等多维度创新模式,思政育人成效显著。


图为青年教师为学子讲解知识点


——以师资队伍为抓手,展现教书育人新气象。学校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出台《关于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机制的意见》,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涌现出一批优秀团体和个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修订教师考核管理办法,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以更加健全的制度保障、更加完善的荣誉体系、更加显著的引育成效,推动人才强校战略举措落实落地。多位教师荣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最美教师”,三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新台阶。教师的获得感和职业荣誉感不断增强,崇高的教育使命和追求不断凸显,教书育人的热情更加饱满。


——以“四卓越一拔尖”为重点,勇担人才培养新使命。学校加大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力度,7学科⼊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获批建设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加强人才培养“特区”建设,加快推进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集成电路学院、学科交叉中心等人才培养“特区”建设。学校不断优化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强育人品牌,立德树人使命担当更加有为。


——以质量提升为目标,推动教育教学新变革。学校深化招生-培养-就业-校友联动机制,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加强教育教学研究,高水平教学成果不断涌现,获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项。新增10余个前沿、新兴、交叉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占比招⽣专业超过70%,55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8项全国教材优秀奖,增设11个学位授权点。学校以改革为动力,强化质量意识,始终把学生放在办学中心位置,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不断构建。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路径,拓展人才培养新视野。学校持续拓展全球“朋友圈”,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国际胜任⼒的学生”写⼊《华中科技大学全球发展战略2030》,加强优质资源引进;国家交流平台日趋完善,开设国际胜任⼒⼈才培养班、打造全球暑期学校品牌;国际化办学能力备受肯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办学项目稳步推进。学校瞄准国家需求、主动应变,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加强同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互鉴、互容、互通,将国际化建设融入发展的血脉。


——以制度改革为动力,完善教育教学新机制。学校推动出台“本科教育50条”“研究生教育50条”“美育50条”“体育20条”“劳育20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出台系列教学激励政策,改革评价制度;出台教材、课程、实习等系列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修订出台系列文件,促进高质量发展;出台学籍、学位、导师等系列管理制度、强化规范管理。学校注重发挥制度的内驱力作用,着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实现更高层面的整体融合,以规范、激励和引导全校教职工,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落实。


图为师生在智慧教室互动式上课


——以环境改善为保障,打造启智润心新校园生态。学校教学环境数字化建设不断改善,116间智慧教室可开展多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多个学科大楼相继完工,学生在校住宿条件持续改善,喻家⼭绿道、湖溪河、校史馆、碧珠长廊等项⽬综合整治陆续推进,校园育⼈环境更加舒⼼怡⼈。深挖环境育人内涵,不断加强以文化人功能,硬举措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大师舞台剧《生命之重》、新年音乐会、校园文化宣传片《华科大十二时辰》,一道道“够味又过瘾”的文化大餐让学子乐在其中、回味无穷。


任务艰巨 人才培养迎来新挑战


面对两个大局交织、全球科技变革深入演进的时代浪潮,“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肩负着比过去更为重要和艰巨的历史使命。新的时代环境下,“学在华科大”的品牌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也让学校育人工作有了新的思考。


如何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如何推动招培联动、人才培养计划完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如何加强“四卓越一拔尖”人才分类培养、建设华科大特色的人才培养“特区”,如何全方位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这些思考既是问题也是要求,更是新时代的新挑战。


面对挑战,学校迎难而上,探索多种务实举措,推动落地见效,助力人才培养工作再上新台阶。


图为教育工作研讨会(2023)开幕式


2023年11月27日,学校召开全校范围教育工作研讨会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动员,决定开展为期9个月的全校教育工作研讨,推动全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筑牢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教育工作大讨论牵动了全校师生的心。各单位深度参与,探索创新性实践措施:有学院邀请院士专家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与时俱进修改人才培养计划,有学院围绕如何在概论课中贯彻OBE教学理念展开深入探讨,有学院邀请学子现场参与课程设置与规划讨论……坚持学生中心,形成质量文化,全校上下同题共答、同向发力,为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言献策。


谋新战略 跑出创新人才培养“加速度”


2023年12月7日,《科技日报》“大兴调查研究特刊”刊发校长尤政关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相关论述:“我们充分认识到,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各类要素活力,努力打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时代感、使命感、紧迫感,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华科大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育更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华科大品牌的拔尖创新人才。”


——立足新发展阶段,擦亮“学在华科大”名片,要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


图为沉浸式思政示范课展示现场


时代新人不仅应新在“表”、新在“面”,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昂扬的精神风貌;更要新在“里”、新在“魂”,有着端正的思想观念、强烈的责任担当。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学校不断推进实施“大思政课”建设工程推进行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行动、“大先生”培育提升行动、校园文化提能增效行动、健康心态和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行动、“小我融入大我”社会实践育人行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融合行动、基层党组织高质量引领行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治理创新行动、提高斗争主动性能力建设行动等十项行动,着力构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立足新发展阶段,擦亮“学在华科大”名片,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学校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加强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全方位谋划,实现人才培养理念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更加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推进“四个回归”。学校不断完善修订《华中科技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华中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制定“419”战略行动计划,力争到2035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取得重要成效,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华科风格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出台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总体实施方案、卓越工程师等卓越人才培养管理办法;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牵引下,布局新学科交叉方向或领域,着力破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多措并举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营造蓬勃向上的学习氛围。


——立足新发展阶段,擦亮“学在华科大”名片,要融合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体系。


图为学子在实验室致力于科技攻关


学校引导各院系开展人才培养计划修订工作,立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问题,“真分析、真调研、真研讨、真评审、真审议”,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科学制定、实施、评价培养计划。贯彻OBE理念,落实学生中心;引导自主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强化实验时间,培养创新能力;抓牢关键要素(一流课程、精品教材、重点项目),推进实施“101计划”;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加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图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大会现场


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对标MIT,依托工科优势和特色学科,积极探索合作机制、导师队伍、改革评价等关键点创新;以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生源、一流平台、一流保障,推进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


——立足新发展阶段,擦亮“学在华科大”名片,要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1月23日,在学校召开的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校党委书记张广军指出,人才不仅是高校的第一资源、核心战略资源,更是办学的底气所在、价值所系。学校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不断优化人才引育政策,持续打造良好的人才生态。一年来,学校两次为新晋教授举行受聘仪式,增强了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学校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和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抓手,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使用效益,激发队伍活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要突出教师思想政治引领、加强社会实践、选树先进典型;师德师风方面,要加强学习教育、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严查师德违规问题;人事改革方面,要加强从优化编制岗位资源配置、专任教师分类管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荣誉体系、压实院系人才工作主体责任。通过系列举措,学校将集聚一批德才兼备、造诣深厚的“大先生”,选育一批基础学科高水平教师,不断强化大师引领拔尖创新学生的培养。


——立足新发展阶段,擦亮新时期“学在华科大”名片,要加强机制创新和教育保障能力。


在教育教学机制保障方面,学校在智慧教育、创新评选、国际认证等各方面齐发力,共同为“学在华科大”品牌增光添彩。


图为“学在华科大”新版课程平台


加快教育教学数字化建设,构建智慧教育体系。学校推出“学在华科大”数字化教学平台,按照“新机制、新环境、新服务、新管理、新应用、新变革”的“六新”理念构建,形成数智驱动的医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全链路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教、学、管、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升级。


制定标准,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流程严格把控培养质量。学校围绕质保理念、质量标准、质保机制、质量文化、质保效果等多个指标加强审核,跟踪检验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保障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以全面赋能教学质量提升,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


加快扩大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构建国际化办学支撑体系。以学校为统领,引进国家一流教育资源,打造优质国际合作网络,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加强对外辐射国际影响;以学院为主题,打造十个重点建设学科国际化品牌,优势学科发挥骨干作用,基础学科发挥稳定作用,人文社会科学讲好故事、辐射影响;积极推进军山校区建成创新型、研究性、开放式、智慧型一流校区。


2024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问题备受关注。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人才培养的时代之需,也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对于全校师生来说,如何让“学在华科大”更加契合时代要求,如何写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答卷,将是学校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常谈常新的话题。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