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协和医院研发单一控制系统双心室辅助装置的“人工心脏”
发布时间:2024.07.11

来源:附属协和医院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通讯员 聂文闻 彭锦弦


7月4日,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为一位五旬全心衰竭女子植入了一枚特殊的“人工心脏”,仅一套集成动力辅助装置,连接两个泵头,分别为左右心室供能,相当于加装了两台“发动机”。目前,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心功能正在恢复中。


7月11日,协和医院宣布,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和夏家红教授带领团队,通过医工融合,打破了“两泵两控制器”的常规,自主研发了单一控制系统双心室辅助装置的“人工心脏”。董念国教授表示,该辅助装置的临床应用系全球首例,标志着我国在人工心脏辅助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是临床医学转化的生动实践。


敢于化繁为简 他们为患者研发“人工心脏”


心脏是人体的“总发动机”,通过持续泵血来输送能量和氧气,维持身体各个器官正常运转。而当泵血功能失常,心脏不能满足全身的基础代谢需要时,就会发生心脏衰竭。


我国心力衰竭患者超过1000万人,约30%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双心室衰竭,也就是左、右心室均射血能力不足,需要全心支持。


对他们而言,最佳解决办法是心脏移植或全人工心脏,但由于供心紧缺、匹配困难,且全人工心脏技术不成熟,部分患者可选用双心室人工心脏辅助,以提供全面的血流动力学支持。


目前,全球的双心室辅助装置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虽有已投入使用的辅助装备,但该设备实为各自独立的两套人工心装备与系统,术后左右心循环辅助难以调节,且有两条线路分别从腹腔的左右两侧延伸至体外,连接控制器。这使得患者不仅携带压力大,且感染风险高。


“简化,集成!”2022年4月,心脏大血管外科董念国主任从临床实践角度,提出“化繁为简”的理念,联合深圳核心医疗,开始研发“单一控制系统双心室辅助装置”。


突破技术难关 “全球首创”迈出关键一步


这套系统究竟该如何做?董念国主任团队和深圳核心医疗团队一直在反复思考实践。


首先是泵的选择。泵的体积要适合同时植入左右心,同时也要兼具低功耗,高操控性的特点。在比对了多种辅助泵之后,最终决定使用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泵,并独创全磁悬浮模块化双心设计。这一突破不仅拓宽了适用人群,提供了更小的泵体和更灵活的双心辅助配置,还迈出了研发的关键一步。


泵的植入方法也颇有讲究,尤其是泵的固定方式是影响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如果固定不当,泵可能在植入后发生偏移,影响功能发挥。此外,右心房的组织较软,容易形成吸壁现象,导致泵的流量降低,甚至可能引发血栓问题。不仅如此,因右心房肌肉薄,缝合时也需要特别注意,以避免出血和漏血。经过反复的动物实验,董念国主任团队逐步完善植入的体位选择、泵固定方式以及缝合方式等,确保泵体能够精密植入。


解决体内动能问题后,该如何集成控制调节动能呢?从辅助效果上来看,血流传感器要能同时实时调节泵的转速和输出功率。基于安全性考虑,连接泵与调节装置的皮线缆要是生物相容的,从而减少感染风险和血栓形成。不仅如此,要轻便便携,以保证患者有质量的生活。最终,外部设备重量仅0.8公斤,线缆直径不超过5毫米的单一“全球首创”单套控制系统就此诞生,并于2024年5月31日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董念国教授说,对于患者来说,这是超轻量级的“人工心脏”,单个泵头重量仅90克。


投入临床应用 解决医疗领域“卡脖子”难题


7月4日,来自河南信阳的57岁马女士(化姓),在协和医院成功接受“单一控制系统双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


2018年8月起,马女士突发胸闷憋喘、乏力不适,且夜间咳嗽不能平卧。前往当地医院就医,心脏超声提示左心扩大,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心功能不全。随后,她便采取了长期规律的内科治疗。据患者回忆,心衰症状经常发作,复查B超显示心功能逐渐下降。


2024年1月起,马女士遭受着日益加剧的呼吸困难折磨,其间还伴有频繁的咳嗽、食欲减退。面对病情的恶化,她与家人决定到协和医院寻求帮助。一系列详尽的检查显示,马女士的心脏呈现出全面扩大的迹象,左右心室的室壁运动普遍减弱,收缩功能的关键指标亦呈下降趋势。这说明,马女士患有严重的扩张型心肌病,且已进展至双心衰竭。


然而,马女士的HLA-Ⅰ类及HLA-Ⅱ类PRA抗体均显示强阳性反应,这意味着寻找与之匹配的心脏供体异常艰难。且她的双侧心功能均岌岌可危,单心室辅助难以帮她渡过难关。


董念国主任团队经过反复模拟讨论,并征求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最终决定为她植入“单一控制系统的双心室辅助装置”,全方位支持心脏功能,为她铺设“心”的希望之路。


7月4日,由董念国主任、夏家红教授带领团队,为她的心注入强力动能,手术仅耗时4小时。术后1天,患者拔除了气管插管,恢复了自主呼吸;术后4天,她转入了普通病房。


“始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研究与应用。”董念国表示,团队将继续坚持思患者所需,积极做“心”研究,用于开展“心”创新,努力用科研与转化给患者“心”未来。


协和医院副院长、心脏大血管外科夏家红教授强调,该院一直以科技创新为抓手,瞄准新质生产力,着力解决医疗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攻关众多“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核心技术,并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未来,该院也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交叉融合、科研转化。


据悉,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研发出多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成果,并用于临床,为众多患者提供了最佳“心”方案。如国内首款D-Shant心房分流器、“终生耐用且不需要服用抗凝”的新型组织瓣、全球首款经外周血管植入体外心室辅助装置,经导管窄腰肺动脉瓣Zenith PT-Valve等。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