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辉煌的六年】优化结构 突出重点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优势学科
发布时间:2024.11.08

来源: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编辑:范千 浏览次数:

学校第四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强基础、上水平、占高峰”三步走战略,优化学科结构,构建均衡的学科发展格局,形成学科综合优势。六年多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代会、“十四五”规划、“双一流”建设方案有关决策部署,强优势、挖潜力、补短板,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多措并举促进学科整体实力、学校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一是坚持“综合性、高水平、强特色”定位,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拓展分层分类学科建设体系,培植优势学科,强化基础,突出重点。二是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抢抓学科发展机遇,加强战略前瞻性布局,深化交叉融合,支持学科交叉与创新。三是完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改进学科评价,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学科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激发学科发展活力。四是深入调查研究,开展学科动态监测,引导学科高质量发展。实现学科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提升,基本形成支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学科格局。


优化学科布局,创新组织模式


坚持“扶优、扶强、扶特、扶新”,推进分层分类建设,学科整体品质不断提升。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基础学科跃升行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点建设行动”“交叉与战略前沿学科提升行动”等四大专项行动,着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体系。


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和院系结构,新增外国语言文学、法学、口腔医学、智能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风景园林、公共卫生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字经济、药学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发挥学科优势,优化重组和新成立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等学术机构16个,学科生态不断优化。


组织集成电路、智能建造与智慧城市、生命健康、智慧治理与战略传播、空天科学与工程申报“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并成功获批。


聚焦战略前沿,推进学科交叉


加强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深度交叉融合,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学校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谋划和建设新的重大学科交叉平台。获批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积极筹建国家中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应急防控P3实验室及检测中心、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扎实推进集教学、科研、产业、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光谷国际医学创新中心建设,促进医工、医理、医文等学科大类交叉;成立集成电路学院、医疗装备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学科交叉中心。


制定《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战略工程方案》,厘清医工交叉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开展有组织高水平学科交叉研究,打造医疗技术与装备高地。


在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布局谋划建设先进制造与新材料、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碳中和与环境保护、生命科学与医疗卫生等4个交叉学部,推动交叉融合。


完善管理体系,优化资源配置


完善“双一流”建设和学科建设配套制度体系。2019年出台《华中科技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责任,优化流程,规范一流大学建设项目管理。2021年出台《华中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暂行办法》,实行水平评价与效益考核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探索学科分类评价,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2023年出台《华中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项目管理细则》,加强学科建设项目管理,提高项目建设绩效。2024年修订出台《华中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适应新形势、落实新要求,进一步规范专项资金使用,优化管理流程。


优化“双一流”及专项建设组织架构。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双一流”及专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建设资源,改革资源配置模式,确保建设质量效益。领导小组下设“双一流”及学科建设工作小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工作小组、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工作小组、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工作小组,形成“1+4”专项管理体系。


服务院系发展,激发内生动力


完善学科建设动态监测机制。将9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和23个支撑学科建设进展情况纳入常态化监测范围。跟踪各学科建设项目计划实施、建设效果和资金使用等情况,及时提醒预警,适时动态调整。研究建立学科发展状态监测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学科分层分类设定绩效评估指标。每季度分学科召开全校学科建设工作调度会,确保重点工作计划实施进展。


深入院系调研谋划,开展学科分析服务。与班子成员、学科带头人等充分交流研讨,基于第五轮学科评估的情况、学科建设目标和工作进展,着力解决实际问题,精准施策,重点发力,助力学科水平提升。指导院系开展“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专家现场评估会,把脉学科发展。


根据“目标定任务,任务配资源,绩效看质量”原则,扎实做好项目全过程管理。组织和指导院系编制学科发展五年规划、三年计划,推进学科建设项目年度任务细化,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分期分批组织学科战略咨询推进会,为学科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调整、重大研究方向与组织机构设置、重大项目安排与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际影响力提升等提供重要决策咨询。


组织开展学科诊断性国际评估,通过评估“找差距、谋发展、促交叉、扩影响、创一流”。至今已邀请70余位国际顶级专家学者到校,对13个学科的发展状态进行了评估,评估专家对参评学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凝练学科发展方向、促进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提出了真知灼见,在促进学科内涵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科建设提质增效,国内外影响力增强


学科国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9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全国第四轮、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整体表现出色,在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我校14个学科进入A类(其中4个A+),数量居全国前列。在国内外第三方学科排名中,23个学科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12%。“双一流”首轮建设周期任务顺利完成,新一轮建设中期获评“成效显著”。


在迎接学校第五次党代会之际,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的要求,顶天立地、追求卓越,引导更多学科勇攀高峰。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凝练重点方向、突出交叉创新、实施分类指导,提升学科品质,实现“顶尖工科、强势医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学科建设新目标,为建设中国顶尖大学夯实学科基础,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