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教育部网站推介我校“三个在地”乡村治理帮扶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03.03

来源:国内合作办 编辑:汪泉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近日,教育部网站以《华中科技大学以“三个在地”扎根边疆开展乡村治理帮扶》为题,报道了我校在乡村治理帮扶方面的实践举措。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探索机构在地、人员在地与服务在地的“三个在地”乡村治理领域帮扶新模式,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推介全文:


华中科技大学以“三个在地”扎根边疆开展乡村治理帮扶


华中科技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发挥高校科研与人才优势,积极探索“三个在地”乡村治理领域帮扶新模式。


机构在地,建平台、建体系,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学校乡村振兴研究院团队与临翔区紧密协同,搭建蚂蚁堆村社会工作服务室综合服务平台、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工作站智库平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基地理论试验平台,“三位一体”开展综合服务与研究。建立“乡-村-组”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有效发挥“乡社会工作站-村社会工作服务室-组社会工作服务点”治理功能,推动乡村治理一线问题在一线解决。


人员在地,投人才、建队伍,增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学校2名专家教授、8名博士生、6名硕士生驻村400余天,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商量,深入乡村真正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从“外来帮扶者”成为“乡村内部人”。建设由高校督导团队、本地持证社会工作者、乡村民政协理员构成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力量,推进乡镇社工站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运行。连续两年为临翔区开展民政服务及基层治理能力建设系列培训活动,累计投入人力成本与教辅资源合计人民币约53万元,培训5500余人次,推动临翔区专业持证社会工作者人数在两年内增长6倍,显著提升基层治理专业化水平。


服务在地,应需求、切实际,提升基层社区治理能力。开展基线调查把脉需求,团队走村入户、深度访谈,梳理需求清单。聚焦四类服务精准发力,围绕乡村“一老一幼”“社区参与”“心理健康”“民俗文化”等需求,持续开展“老幼同养”周末课堂、“向善向美小积分”、“蚂蚁育苗”乡村留守青少年成长帮扶服务、火塘宣讲、群众服装秀等活动,为留守老人构建坚实的社会关爱支持网络、为青少年创造充满活力的成长环境,并为村民集体提供情感交流与社会参与的平台。截至2024年10月,为临沧市开展社会服务活动50余场,累计服务村民3600余人次。


此外,通过“引进来”和“推出去”,不断为“三个在地”帮扶模式拓展支持力量、注入发展资源。通过引进校内外多学科专家力量,促进多方协作,以智库建设拓展帮扶支持力量。通过将治理经验、研究成果推出去,提升“在地帮扶”社会影响。团队指导蚂蚁堆乡创建云南省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站等省级示范点4个,帮扶点蚂蚁堆村入选澜沧江-湄公河六国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典型示范村,六国代表深入村庄交流中国减贫经验,帮扶经验被人民日报、新华网、云南省广播电视台、临沧电视台等各级媒体广泛报道,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


原文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jyzt_2022/2022_zt04/dongtai/gaoxiao/202502/t20250212_1178912.html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