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大家谈】实设处: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新体系 助力平安校园建设
发布时间:2025.05.22

来源:实设处 编辑:史梦诗 浏览次数:

■刘红军 毛勇杰


学校第五次党代会吹响了学校加快建设中国顶尖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号角,为学校未来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大会系统部署了“一项工程”“两大行动”“四大突破”“八大计划”,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实设处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不断深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在构建“一三三安全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二三四”安全工作体系,即围绕平安实验室“一个目标”,聚焦人因、物因“两个要素”,强化组织、队伍、制度“三个保障”,筑牢实验室安全的教育、准入、建设、监管“四个平台”。


新体系的落脚点是“教育、准入、建设、监管”,这也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活动的实质内容。


系统丰富安全教育 着力提升安全能力


安全教育培训是提升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保障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在现有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框架下,实设处将从“安全课程、操作规程、应急演练”三个方面抓牢抓细抓实安全教育培训,让安全理念融入每一名师生的“科研基因”。


安全课程是获取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学校层级抓牢实验室基础安全知识培训,包括分类安全知识、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典型事故案例分析等;院系层级抓实与学科相关的专业安全知识培训,涵盖专业相关危险源深度解析、学科安全标准与法规等;实验室层级是实验室安全培训体系的“最后一厘米”,聚焦实验室特定风险、设备操作和日常管理规范,抓细实验室安全的精准性和实操性。


操作规程是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的关键措施。通过界定操作权限,明确责任边界,强化责任意识,促使实验室师生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维护”,将安全操作规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安全成为习惯。


应急演练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设处制定了《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综合应急演练,督促院系开展针对性的专项应急演练,指导实验室组织具体的应急处置措施演练。通过多层级、专业性应急演练,评估应急预案效果,力争从“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防御”,提升实验人员的应急技能。


严格规范安全准入 源头管控安全风险


实验室安全准入是保障实验人员安全、维护实验室环境状态良好的关键环节,实设处以“安全准入”为抓手,前移“安全关口”,在“实验物品准入、实验项目准入、实验场所准入”三个方面将更加严格实验室安全准入,规范管理,从源头控制风险。


严把物品准入审核关。对实验中涉及的实验物品如管制类危化品、特种设备、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实验动物和病原微生物等,均严格把关审核、报相关政府部门获批后,实验室才能进行购买或使用。


规范项目准入业务流。要求所有的实验项目必须填写“实验项目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表”,对项目拟开展的实验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包括安全类别、可能涉及的危险因素、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防护要求等,经审核后方可开展相关实验。


明确场所准入标准线。对实验场所的基本情况、实验场所投入使用后的安全风险分析及风险防范措施、实验场所安全风险等级等内容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确认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后,方可投入使用。


统筹规划条件建设 持续加强“物防技防”


为护航创新人才培养,创造实验室安全环境,实设处科学统筹、精心规划,持续推进实验室安全条件保障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搭建信息平台,融合数智技术”,将进一步深化“基础-信息-数智”的协同建设,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赋能”,不断提升实验室安全保障条件。


完善基础设施“硬屏障”。通过持续投入,从空间环境到设备防护全方位升级实验室安全硬件。改造通排风及尾气处理系统,建设与改造集中供气系统、危险物品及危险废物暂存间,收集与净化处理实验室废液废水等,进一步改善实验安全条件。


打造信息管理“全链条”。通过信息化手段,升级“实验室耗材采管平台”、搭建“危化品智能管控物联网”,建立危险源实时电子台账,落实管制类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使用“实验室安全现场检查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排查安全隐患,实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的动态管理模式,打造实验室安全管理“全链条”。


激活安全管理“新动能”。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推动实验室安全管理向“数智化”转型。通过摄像头AI算法检测未穿实验服、违规操作等行为,实时语音提醒并记录;部署温湿度、气体浓度传感器,异常数据自动触发报警;对离心机、高压灭菌器等设备进行振动监测,实现故障前预警。


全面强化安全监管 切实助力校园平安


安全监管是保障学校教学科研活动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安全检查、隐患整改、责任追究是监管的主要环节,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实设处将着力抓细落实,构建“预防-治理-追责”的闭环管理体系,继续推动安全责任落实,织密安全防护网,提升安全管理效能。


安全检查是风险防控的“前沿哨兵”。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系统化、立体化、常态化安全检查,识别潜在风险,发现问题“苗子”,避免隐患演变为事故。通过形式多样的检查,动态掌握安全现状,提前预判风险点,减少“盲区”和“死角”,提升风险预判能力,促使实验人员关注安全细节,形成主动防范的习惯。


隐患整改是安全治理的“关键抓手”。实设处严抓隐患整改的“闭环管理”,跟踪从发现问题到彻底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确保整改措施落地见效。通过隐患整改降低安全风险,防止“小问题”引发“大事故”,阻断“事故链”;借助整改过程中的投入,提升安全基础设施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并逐步推动各部门完善协作机制,形成长效治理经验,促进“管理迭代”升级。


责任追究是安全底线的“制度保障”。通过明确责任主体、严肃问责机制,确保安全制度从“纸面”落实到“行动”。通过严抓责任追究,强化责任意识,促使各层级管理人员及实验人员主动履职,避免侥幸心理,倒逼责任落实,增强安全制度的约束力,树立“安全面前人人平等”的共识。


站在贯彻落实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的新起点,实设处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将实验室安全管理新体系作为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体系化设计、精细化管理、常态化推进,为科研工作者打造更安全、更智能、更可持续的实验环境,切实为师生撑起“安全保护伞”,为学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保驾护航!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