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材料学院数字化材料成形教师团队:以服务国家为己任
发布时间:2025.06.10

来源:材料学院 编辑:史梦诗 浏览次数:

■通讯员 王箫侣 记者 张雯怡


这是一个紧密契合国家需求、砥砺奋进的团队,其成果精准聚焦深空、深海、深蓝等领域,成功实现多型号航空、航天发动机钛合金、铝镁合金零件的整体铸造;这是一个名师汇聚的精英团队,秉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理念,成为学生成才之路上的引路人;这是一个凝心聚力的团队,前辈提携关爱后辈,“传帮带”精神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李德群院士的言传身教下,这支将“以德为先”作为文化传承,深耕科研、为国育才的教师队伍逐渐形成。



2022年,材料学院数字化材料成形教师团队荣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表彰词盛赞他们怀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


国家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



20世纪80年代,李德群回国率先开创数字化材料成形研究的新方向。当时,我国自主家电行业初露锋芒,却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传统的注塑成形方法主要依赖尝试法,即依据设计者有限的经验和简单的计算公式进行操作。李德群及其团队成员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亟待攻克的行业难题。经过5年攻关,他们率先开发出国产塑料注射成形模拟软件,并成功实现工程应用。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李德群深知,中国制造若要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唯有这一个选择,这也成为了数字化材料成形教师团队的行动指南。


90年代末,我国对汽车的需求量飞速增长,而汽车齿轮这一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效率仅为三十分钟一件。刚刚博士毕业,从事精密塑性成形工艺与装备研究的王新云便全身心地“泡”在了车间里,为实现每分钟成形八件汽车高端齿轮的智能高效制造争分夺秒。二十多年转瞬即逝,团队开发出可直接装车使用精锻齿轮技术,支撑汽车行星与半轴齿轮市场占有率跃居全球第一,“世界上奔跑的每七辆汽车中就有一辆使用了我们的技术”。


2002年底,从事冲压成形过程仿真的柳玉起独自来到实验室,为冲破国外对我国工业软件的禁用与封锁,实现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而努力。直至今日,他们编写的代码仍然在不断更新、迭代。“工业软件就是如此,当你开发出来的那一刻,你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这是毕生的事业。”他们帮助国内的若干龙头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让企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是我们坚持二十年做一件事的主要原因。”柳玉起说。


“我们这个专业方向创立之初,就是瞄准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二十年前,在计算机和打印机尚未在国内普及,人们对3D打印技术普遍持怀疑态度的情况下,闫春泽等教师所在的快速制造中心在黄树槐老校长、史玉升教授等带领下,成为国内较早从事增材成形制造研究的课题组之一。从3D打印到4D打印,从航天航空等高性能复杂零部件再到生物医用植入体,甚至到“月球上造房子”,我校增材成形制造技术与团队从无到有,闫春泽也成长为我校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增材成形制造领军人才。


教书育人绝非易事



在数字化材料成形教师团队,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科研与教书必须两手抓,二者缺一不可。李德群生前曾语重心长地叮嘱团队成员:“做一位称职的大学教师,只会做科研是远远不够的。教书育人绝非易事,师德、才识和汗水缺一不可。”


站上讲台三十七年,“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樊自田教授对课堂授课颇有心得:“一堂好课,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功底,对课堂知识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尤其要重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连接,但老师不能只顾自己讲课,还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用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抬头率’。”他认为,将课堂授课与实验操作、科研课题密切结合,既可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和吸收教材知识,也拉近了学生与科研的距离,还提高了课堂授课效果。


无独有偶,吴树森教授认为:“编教材、搞教学并没有耽误做科研,反而是一种反哺和促进。”当年,他留学归国恰逢我校专业调整。为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吴树森把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整合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编写新教材的工作中去,“最前沿的课题永远是每轮修订再版的重点参考内容。”截至目前,团队牵头编著出版教材59部,国家级规划教材11部,被国内300余所高校采用,铸就育人硬核实力。


“师生之间是教学相长的关系,学生的提问会促使我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向学生讲课。”作为我国首批创建电子封装技术本科专业的建设者之一,吴丰顺教授认为做老师是终身学习的过程,“学生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如果老师没有结合科研更新教学内容,学生就没有兴趣听你讲课。”为此,他将最新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形成综述,带入课堂,引导学生们思考破局的方法。


在李德群的带动下,团队教师不仅追求知识的宽度和讲解的深度,还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给学生带去新的启发,促使他们探索新的研究点。黄亮、李中伟等年轻教师紧密结合产业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19年,李中伟为指导教师之一的参赛项目“复杂锻件高温自动化三维测量系统”针对锻造生产中缺乏实时测量的企业痛点和需求展开研究,团队师生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攻破各类技术难题,实现了1000度高温锻件表面三维尺寸的全测全检,有效提升了产品精度和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获得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2023年,黄亮教授作为指导老师之一,带领研究生团队面向钢铁行业“双碳”需求,深入一线调研学习,反复迭代模型,创建针对钢铁生产的极致能效减碳数学评估系统,他们的项目“钢铁生产长流程极致能效搜索方法与智能化系统”获评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擂主/特等奖,均为当年学院在该项赛事中取得的最好成绩,得到多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肯定和推荐,受到应用企业的一致认可。


“以老带新”薪火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数字化材料成形教师团队,“传帮带”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传承。李德群多年来持之以恒地践行“传帮带”,打造出一支德才兼备、勇于创新、育人成效显著的老中青三代数字化材料成形教师队伍。一代代教师传承“以老带新”“以老促新”精神,折射出薪火相传的初心和使命。


“我深受李院士指导,如果没有他的关心和支持,这项成果就不会诞生。”庞盛永教授坦言,李德群是推动他在科研之路上坚定前行的强大力量。起初,他和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因难度大、冷门、不被看好。李德群一边鼓励他们,一边将自己的博士招生名额让出,为研究注入新生力量。研究成果产出后,李德群又凭借自身的学术声誉,极力向学界、工业界推荐,宣称“我们的技术是可靠的”。目前,庞盛永课题组已经研制出真正可以在航天航空事业中实用化、工程化的焊接与增材仿真工业软件,备受业界赞誉。


李德群不仅为年轻教师的科研提供支撑,对他们成长为优秀教师也全力支持。我校“三育人奖”获得者张云教授从大三时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起便师从李德群,“李老师教导极为细致,始终在教学一线亲力亲为,他的言传身教会一直传递下去。”


材料学院院长周华民教授也是李德群的学生。当教师的第一年,李德群并未安排他授课,而是让他继续与学生一起完整听了一年多的《材料加工工程》课程,这也在后来成为该团队教师“以老带新”的传统惯例。“他教我如何做学问、如何当老师、如何做一名院长。”在周华民出任院长之际,李德群多次叮嘱他放眼大局、敢于担当、团结同志。“李老师对我影响最深的有两点,一是要有追求,挑战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去做别人不能做、不愿做的事;二是要持之以恒,成功往往就在于比别人多坚持那么一点点。”


作为院长和学科带头人,在李德群的教导下,周华民深知,自己不仅要考虑团队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科的未来:“学科的发展是推陈出新的过程,一直吃老本可能会走向没落,我们必须开拓新的方向,为学科的持续繁荣贡献力量。”正如三十年前,李德群带领同事们开创数字化材料成形方向一样,周华民带领张云、黄志高、周何乐子等新一代团队成员,向新能源制造领域进军。经过十多年产学研协同攻关,团队研制出自主可控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精准制造核心技术与装备”,获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时光悄然流转,如今,喻家山上再也寻不见李德群那熟悉的身影。然而,坚守教育报国理想、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引领数字化材料成形教师团队逐梦前行:勇攀高峰,团队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5项;潜心育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个人先后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校伯乐奖、三育人奖、师德先进个人等16人次,培养的人才成为祖国多个领域的中流砥柱;薪火相传,团队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1人,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