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雪茹 范千
平均通勤时间16小时,通勤距离至少8000公里,在中欧能源学院,有一批打“飞的”上课的外籍教师。他们是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英国等国家的多所知名高校清洁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飞行教授”。

2012年,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由中欧政府发起,6个国家12所大学共建的中欧清洁与能源学院(ICARE)在华科大获准办学,这是中欧政府在工程教育领域的第一个重要合作项目,致力于推动中外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的融合共享。10余年间,60余位“飞行教授”跨越亚欧大陆,辗转万里云端,来汉助力我校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勇当全球治理者的清洁能源人才,共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这是在做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
5月26日下午两点半,清洁能源大楼N413教室,学生已就位,英国诺森比亚大学Ghanim PUTRUS教授本学期“能源转化Ⅱ”的第一课开始了。从课件讲解、现场举例到互动练习,全英文沉浸式课堂一气呵成;同学们要全神贯注紧跟老师节奏,才能更轻松地把知识“收入囊中”。在接下来的两周,Ghanim PUTRUS要完成36个学时的授课。从英国纽卡斯尔往返于武汉喻家山下,这样的旅程,他已经坚持近10年。“华科大的学生聪明又勤奋,他们的学习劲头让我坚定了自己的使命,跨越千山万水也要为能源转型培养未来的技术人员。”

中欧能源学院融合中欧办学机制,在人才培养各环节,集众家之所长。在这里,“飞行教授”承担了70%以上的专业课程,他们与中方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层次化、模块化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该体系不仅涵盖了能源基础知识,还涉及各种可再生能源的专业与高阶主题,同时借助团队几十年积淀下来的原创精华、具有版权的练习内容进行辅助授课,让教学更加立体、更有成效。“立体分层式的课程体系能够让不同专业基础的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副院长邹明清介绍说。
为了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家国情怀与全球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学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敞开大门。办学初期,“飞行教授”有过疑惑。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坐在一起学习清洁能源的高阶课程,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随着课程的深入,外籍教授+中国多学科背景学生,碰撞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火花。“中国学生数学基础普遍很好,解答问题时所提出的思路总能让人惊喜”“飞行教授们理论知识渊博,让我们打开了眼界”“中国学生上课时有点含蓄”“教授们让我们组团挨个上台,‘撬开了’十几年上学都没张开过的嘴巴”……
“你来我往”之间,“飞行教授”和学生的疑惑一个个被解开,课堂氛围越来越活跃,教学成果也慢慢显现,立德树人的成效悄然累积。“不可思议”变成了“真的可以”。
“我们都成为了多面手”
“‘飞行教授’国际化案例教学打破了我对能源问题的地域性理解局限,全球化视角使我能够跳出单一技术维度,在多维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正如历届师兄师姐所体会的那样,学院2023级研究生赵佳乐也深有感触地表示,“飞行教授”多元、深入的教学方式让她受益匪浅。
中欧能源学院借鉴法国工程师教育中的企业合作伙伴制度,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除了开设国际化课程,组织学生赴海外研修也是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而这正是“飞行教授”所拥有的重要资源优势之一。
“飞行教授”不仅为ICARE学子传授专业知识,更积极牵线搭桥,为他们申请欧洲实习、参与国际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与参考。雅典国家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员Georgios Karalis就曾在来华途中收到一名学生的消息,告知其赴希腊的实习申请已获批准,两人即将在雅典重逢。ICARE 2016届校友徐博洋,如今已在法国石油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五年。他在硕士期间于ICARE学习氢能课程时,对化学动力学与动力学建模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将其作为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指导他博士论文的Laurent Catoire教授,正是当年在ICARE讲授该课程的“飞行教授”。学子与“飞行教授”的科研合作也有很多。仅在2024年,ICARE学子便与“飞行教授”们合作发表了近十篇高水平论文,这些成果标志着学院的国际协作正在从课堂延伸至全球科研实践。
很多ICARE学子反映,在国外留学期间遇到曾在国内授课的“飞行教授”,那一刻既亲切又充满惊喜。跨越国界却不断线的师生缘,正是ICARE学子的专属故事。
“ICARE的课程体现了法国工程师培养的特色,不仅锻炼了我的协作能力,也提升了结构化思维和分析性问题解决能力。它培养的不只是工程师,更是能应对全球挑战的多才多艺的问题解决者。”中国生态环境部高级工程师、2017级校友杨儒浦由衷地表示。也正是这样的培养模式,使ICARE学子在国内外大赛中屡获佳绩,尽展风采。

博采众长的人才培养体系、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ICARE学子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多面手”。毕业学子不仅能在新能源领域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更能凭借其系统思维与跨界素养,在金融、医疗、跨国贸易乃至数字经济等多元场景中成长为核心骨干,实现“一专多能”的职业发展路径。据统计,学院2020-2024届硕士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高达98%,历年稳居学校前茅。去国有企业占比超40%,去新能源领域就业占比超60%,去政府机关、科研设计单位及其他事业单位占比约10%,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呈多元化趋势。

ICARE一直是中欧交流互鉴的肥沃土壤,“飞行教授”带领学子走向世界舞台的同时,自己也逐渐融入华科大的日常生活:“很开心能来到华科大培养年轻的清洁能源工程师,希望他们能应对能源领域的挑战。”“华科大非常安静,但学生们又充满活力,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我印象深刻。”在教学之余,ICARE会邀请“飞行教授”体验书法、戏曲、制香、健身气功等中华传统文化活动,他们还会像朋友一样踢球、骑行、爬山。在这样共生共融的氛围中,他们对华科大和ICARE的认同感也在不断加深。
Georgios Karalis已连续十余年与ICARE保持密切合作。在他的推动下,2025年暑期,学院“青年使者交流学习计划”夏令营将迎来希腊雅典国家技术大学16名师生来校交流。从专业教育到文化互通,“飞行教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中欧文明对话与信任构建的桥梁,在成就彼此的同时也共同照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