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党委把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队”创建工作作为落实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建立健全党员发挥作用机制、提升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的有力抓手,引导广大党员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在联系服务师生、推动中心工作中挑重担、当先锋,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党旗在教学、科研、管理、学习、服务一线高高飘扬。让我们一起走近老党员们,学习经验,总结做法,推动工作。
化学与化工学院 杨亚江

作为拥有近五十年党龄的老党员,杨亚江教授退休后始终以党员身份践行使命,在教育事业中持续发光发热。
2016年退休后,他应学院邀请,主动讲授新生“学科专业概论”课程中“做新时代化工强国追梦人”专题。课堂上,他旁征博引,用“永久黄”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化工战“疫”中材料研发的现实案例,将枯燥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行业叙事,引领新生触摸化工领域的发展脉搏。他常说:“要让年轻人知道,化工不仅是分子式,更是强国路上的基石。”
退休10年来,他还先后担任本科生院教学督导和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督导,参与指导的10多篇论文成功发表于国际主流学术刊物,20余名博士、数十名硕士在他的影响下扎根化工行业,成为技术骨干。
如今,他仍保持每周往返校园的习惯,即便白发已染双鬓,却仍在办公室为青年教师答疑解惑。当学生们看到那扇常开的门,总会感到“有了主心骨”。从科研一线到育人讲台,他用行动诠释“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入党誓词,让化工强国梦在代际传承中焕发光彩,成为映照初心的“银发标杆”。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陈德树

在动模实验室,常会看到一位老人,他时而检查试验系统接线、分析试验数据,时而与年轻人热烈探讨技术难题,在无任何报酬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开展研究。50余载的朝夕相伴,早已让这里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坐不住,总想着去干活”的执念,驱使他退休后依然活跃在科研与教学一线。他就是电气工程学科的陈德树教授。
在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他既是开拓者,也是领路人。秉持“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的科研精神,他深入变压器励磁涌流抑制领域,以“独创独有”的钻研态度实现重大突破。退休后,他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2017年凭借在继电保护事业的卓越成就荣获中国电力领域的最高奖项-顾毓琇电机工程奖,2024年在94岁高龄推出新著《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运行理论与实践》。
陈德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事业,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退而不休、奉献不止”。作为电气学院关工委成员,他以丰富的个人阅历告诫青年教师淡泊名利,激励青年学子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投身科研。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赵宪尧

赵宪尧是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退休教授,现年85岁。
退休以后,他积极参加学院党委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发挥余热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他和韩振华、朱佳林等五名退休老党员一起,对包括武汉市长江新城、郑州市城市建设等武汉市和国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积极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鼓励。
在华中科技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校老年协会的支持下,他在家乡创办玉德堂书院,建设乡镇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九思讲坛。他举办青少年素质教育讲座等,带领村民和学生植树,讲清洁卫生,促进生态振兴,起到很好的效果。他被乡村学校聘为名誉校长,被泌阳县检察院聘为建设项目公益诉讼助理检察官。
赵宪尧退休后不忘初心、鞠躬尽瘁,被学校授予老有所为贡献奖。他扎根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举动受到当地群众干部的好评。他的事迹被河南省泌阳县、驻马店市以及河南省媒体多次表彰报道。
公共卫生学院 杨克敌

自2018年退休以来,杨克敌教授始终践行共产党员“退休不褪色”的初心使命,积极投身教学督导、学术咨询与卫生评价等工作,以实际行动持续为学院建设、公共卫生事业和人民健康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为学院教学督导组成员,杨克敌坚持随堂听课评课,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持续为青年教师在授课内容、方法和课堂组织等方面提供中肯建议,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他多次担任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评委和医学教学实验室项目评审专家,积极参与学院“三次西迁”院史资料的整理工作,为学院文化传承注入力量。
杨克敌持续关注青年学子的成长与发展,常就教学提升、学术研究、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指导,也曾受邀赴外地高校参与研究生论文答辩,在潜移默化中延续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担当。
2021年起,他担任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环境卫生学分委员会主任委员,牵头推进本专业名词标准化工作。近年来,杨克敌还多次参与武汉市地铁、饮用水等重大民生工程的卫生评审与验收,为城市公共安全建设贡献专业力量。
基础医学院 田虹

田虹积极响应“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的号召,作为我校首位到新疆援教的银龄教师,赴石河子大学开展为期2年的支教工作,且所在的援疆银龄教师团队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她执教的医学遗传学,是石河子大学急需的专业。在支教过程中,她发挥银龄教师退而不休的精神,承担了200多名本科生的理论课教学任务,参与研究生理论课教学以及研究生科研汇报小结,指导并参与实验课教学。每阶段考核后,她通过发放小礼物的方式鼓励同学们积极向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积极对该校实验课提出改进方案和建议,指导年轻教师教学,指导遗传教学组集体备课,培养青年教师。此外,她还利用假期时间,与石河子大学全体银龄教师一起深入图木舒克考察,走进少数民族家庭,身体力行促进民族团结一家亲。
老教授报告团

老教授报告团成立于2015年,现有成员12名,都是“术业有专攻”的老教师和老干部。他们长期在校工作,是学校发展的见证人和亲历者,对学校一往情深,对下一代的茁壮成长尤为关注,他们愿意发挥余热,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增添正能量。据不完全统计,自成立以来,报告团在校内共开展专题宣讲136场。
他们坚持将报告纳入学校“大思政”教育体系。根据学校工作部署,报告团每年都注重与重大政治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特色党日活动相结合,与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相结合,深入院系举办形式多样的报告会、座谈会。
他们坚持将报告纳入华科大精神传承教育体系。报告涵盖学校标志性成果取得历程、知名专家成长历程、教育改革两次重大转型等学校发展各方面,让年轻学生们了解前辈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理解学校快速发展的强大精神内核以及学风建设、校风建设的深刻意义。
一些报告团成员的宣讲活动还延伸到社会,如周边的小学和社区,这些报告深受欢迎,也吸引更多人走进华科,去年,我校校史馆年预约参观量由原来的5万人次增长到11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