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控视域中的中国与世界”高端论坛在校举行
发布时间:2023.02.27

来源:国家治理研究院 编辑:张雯怡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宸晟)2月25日,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地缘冲突与大国博弈交织,风险挑战与发展机遇并存的背景下,国家治理研究院、国家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风险防控视域中的中国与世界”高端论坛暨庆祝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成立九周年学术会议举行。来自全国相关领域的20余位专家学者作了主旨发言,线下80余人和线上2700余人次参加了论坛。我校副校长许晓东、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分别致开幕词,开幕式由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李志强主持。



许晓东副校长代表学校对本次论坛的举行表示祝贺,对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并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他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在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的今天,如何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的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成为了一个目前亟须破题的重大时代性课题。本次会议的召开对于聚焦国内外重大安全问题,积极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欧阳康代表国家治理研究院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厚爱表示感谢。他从中国的国家治理逻辑和全球治理逻辑的视域出发,全面回顾了国家治理研究院九年来的发展历程。欧阳康院长指出,时代塑造了问题,时代塑造了学人、哲人和智库,国家治理研究院以自身的方式提出必要的对策研究,在有限的时间中努力做到把握时代的脉搏,未来国家治理研究院会更加努力,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争取更加丰硕的成果。


本次论坛设置了2场主旨报告,共计有20位专家发言。中联部前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于洪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长金灿荣,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美国研究所所长王鸿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金砖暨G20研究中心主任吴洪英,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副院长樊吉社,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南亚学会学长叶海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林跃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杨子荣,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鹏,汕头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郑幕强,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副院长杜志章、孙永平,特聘研究员虞崇胜、杨述明,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冯传禄、惠利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本次论坛围绕当今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甚至在某些观点上有激烈的交锋,但在如下几个方面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一是要认清并有效应对当前中国与世界面临的各种严峻的风险挑战,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并抓住百年变局中所潜藏的机遇;二是当前世界动荡局势加速演进,特别是俄乌战争给世界秩序带来的冲击;三是中国外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其中最主要挑战来自于美国将中国视为唯一长期战略竞争对手并对中国进行全方位打压;四是在中美大国博弈中,中国要重视加强与非西方国家的关系,包括中国与东盟、中国与印度、中国与拉美、中国与中东、中国与非洲等地区的关系;五是面临美西方在先进技术方面对中国的封锁,中国必须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六是美西方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的政策和做法对中国的发展有所遏压,中国在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同时也要认清并有效应对美西方在气候治理中设置的障碍或陷阱;七是中国在积极应对外部风险和挑战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并有效防范来自国内的在社会或自然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挑战。本次论坛的研讨及成果,对党领导和团队全国人民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主旨报告中,各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引发关注。中联部前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于洪君指出,中国历来坚持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应通过增进政治互信、加强民间友好交往等手段持续推进周边关系发展。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认为,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风险防控”与“捕捉机遇”的辩证统一。尽管近年来多重风险频发,但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其中的战略机遇,转危为机,谋求发展。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长金灿荣教授指出,中国现在面临多方外部挑战,美国已经采取措施实质上开启对华新冷战。中国应通过“外儒内法”的方式应对,积极提出中国的安全观等理念和做好力量增长的实际工作。欧阳康指出,当前世界的风险汇聚与风险防控问题非常复杂,回答此问题可以从回应风险的本质及其种类、人类社会的进步与风险的关系、当前世界风险汇聚、当前中国风险防控、增强中国战略定力等五个前提性问题展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美国研究所所长王鸿刚认为,风险的挑战是不确定、难预料的,事物自身加速发展的特性带来突变。在危机日益升级、突变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世界里,唯一确定的是中美博弈将贯穿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各领域全过程。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指出,新的国际战略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或者国家安全问题,中国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有一个开放自由竞争善意的国际竞争关系包括和平稳定的竞争关系。在动荡变革期,中国最重要还是要稳住自己的阵脚,同时在化解风险时能够有效提升中国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机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金砖暨G20研究中心主任吴洪英认为,中美博弈构成了百年大变局之中的重要一环,拉美地区作为美国传统战略后院,正在成为中美博弈的重要场所,中美在拉美的博弈也成为中拉合作必须面对的一个长期课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樊吉社指出,随着美国对华战略越来越清晰,美国采取的种种行动对中美关系构成各种各样的风险,应当积极采取更多精细化研究和精细化措施进行应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杨子荣认为,中美关系是长期化、全方位的竞争关系,要重视金融武器化对我们的影响,其潜在的风险非常高,在未来如果中美关系更加紧张的情况下可能发挥更为激烈的作用,对此我们应当要加强沟通,继续深化改革,形成好的外交策略。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南亚学会学长叶海林认为,大国之间仍然处在现有的国际格局转换没有破除原有的美西方为格局的轨道,新的格局还没有建立。当前大国关系仍然具备维持基本不破局的基础,但是在大的基本不破局的前提下大国之间的对抗会进一步上升,从而更多出现不稳定性因素,这仍然是大国关系和国际走向的基本特点。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孙永平指出,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美西方的气候政策与他们的国际利益保持高度一致,并对中国提出了很多利益诉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林跃勤认为,面对俄乌冲突带来的对全球治理、国际局势的影响,中国应做好自己的事情,加快创新发展并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虞崇胜教授指出,三年大疫给人类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而一些国家有意的政治操弄将疫情政治化是重要原因之一。对疫情政治化的反思主要是:一是科学问题需要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必须坚持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的原则;二是人道问题需要人道主义解决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三是全球问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办法,必须坚守守望相助、荣辱与共的原则。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述明指出,未来中国与美国必然全面进入以科技创新竞争为主导的战略竞争阶段,面对全球先导产业集团化趋势,我们应该强基固本、合纵连横、科贸联姻、强长补短、群策群力、战略应对。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王鹏认为,美国印太战略具有一个目标—“汰逐”中国,两条战线—政治军事和经济科技,以及三项原则—投资自身、联合盟友、对华竞争,对此,中国拥有七种应对武器,即“自强、价值、统战、内线、中线、外线、底线”。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认为,我国要高度重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系统性风险这一重大问题,强化政治意识,提高机遇意识,培育风险思维,增强发展整体性,并运用制度威力,积极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汕头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郑慕强认为,IPEF背景下东盟可再生能源发展挑战,一是推进中国东盟合作机制;二是清洁能源共同开发的市场;三是对外投资更多中资企业由可再生能源企业投资。中国可以从拉升内循环以及提升产品创新性两个方面来突破IPEF的中国发展的机遇。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杜志章教授认为,社会信任问题极端重要,目前中国社会信任度总体良好,但是仍面临诸多挑战,以及一些领域信任度下降等问题。中国应从加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甄选专家提议、引导舆论力量、强化法治保障、培育社会诚信以上五个方面来应对社会信任风险。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冯传禄认为,中印关系的风险防控总体思路是站在印度的战略全局中研判印度的对华政策,并在我国自身的战略全局中思考印度因素的战略影响及应对问题,避免自我的认知误区、政策误区和战略误区。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惠利指出,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候风险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硬约束。为应对气候风险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应该采取促使全球更多减排、建立早期预警和防范系统等策略来提升气候适应能力,增强气候风险意识,推动气候任性发展,化气候风险为机遇。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