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7月22日,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许晓东担任负责人、法学院院长汪习根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机理与路径研究”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召开开题报告会。会议由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李志强主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全国党校(行政学院)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戴小明,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段超,长江学者、武汉大学法学院江国华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韩轶,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尤伟琼、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董强担任专家评议组成员。
许晓东副校长向校外专家致欢迎词,并介绍项目立项之后课题组立刻展开了交叉学科研究,已有部分课题组成员就本专项研究出版了专著、提交了咨询意见等。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负责人李琼介绍了铸牢基地和专项研究的基本情况,肯定了铸牢基地在中央四部委的指导和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结合人权理论研究、社会治理理论研究和交叉学科背景优势,产出的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省委宣传部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相关服务工作,对本研究专项高度关注,目前项目课题组已经产出了部分成果。
开题陈述阶段,许晓东副校长介绍了专项研究前期开展情况。本专项研究按照历史和现实解析、理论基础、机理分析、对策研究的总体框架展开,共包括五个子课题,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彰显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意义重大。专项研究的关键难点在于厘清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的实践内涵和理论基础,总结历史经验、现实样态、法理依据,构建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专项研究在学术思想上具有开拓性和超越性,在研究史料上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在政策建议上具有可操作性和创新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子课题一负责人王冰陈述了子课题一“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的历史演进和现实样态”的结构和主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子课题二负责人董慧汇报了子课题二“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与时代内涵”的结构和主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法学院教授、子课题三负责人何士青汇报了子课题三“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的法理依据与价值定位”的结构和主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子课题四负责人陈涛汇报了子课题四“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的体系架构与运行机制”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教授、子课题五负责人张毅汇报了子课题五“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专家评议阶段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全国党校(行政学院)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教授戴小明担任专家组组长。段超对专项研究的价值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肯定,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完善意见。韩轶肯定了项目选题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基础深厚、路径对策具有创新性,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尤伟琼肯定了专项研究的系统性优势,建议下一步研究从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进程进行总结、归纳、提升,提炼总结我国民族地方社会治理中的特殊性问题,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地方社会治理的理论体系。董强认为专项研究体现了学科交叉特色。建议在理论基础方面加入马克思主义平等理论,注意民族自治地方与民族自治区域概念的区别,梳理历史发展脉络,遵循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系统化涵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等内容。江国华强调民族理论研究具有特殊性和专业性,提出了五点建议。戴小明肯定了专项研究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前期调研工作基础扎实,项目整体设计合理,论证结构逻辑严密,研究内容充实丰富,研究团队充满活力。建议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升。
自由讨论阶段,全体参会人员对专项研究的可行性及可改进之处进行了探讨,课题组成员认真听取了专家意见,并与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戴小明院长作专家组总结发言。他指出,一专项研究意义重大,要依托铸牢基地并整合全校力量进行跨学科研究;二以许晓东教授为首的课题组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前期准备工作,项目总体和各子课题内容覆盖全面、框架合理,专家组同意研究专项进行后续研究;三专家组提出的建议希望项目课题组认真听取和参考;四要优化研究工作方案,加强实证调研,充分发挥华中科技大学学术研究高地、人才培养基地、民族高端智库、国际传播平台、信息数据中心“五位一体”的研究优势,确保研究计划按进度推进,高质量完成。
会议最后由铸牢基地负责人许晓东表示项目课题组将充分吸收转化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思想站位,优化研究框架和方案,加强实证调研,确保高质量完成研究目标,并对专家组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