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师生翻译服务助力亚运
发布时间:2023.10.13

来源:外国语学院 编辑:史梦诗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释予 李嘉琦)在9月23日至10月8日举行的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上,来自外国语学院“喻译”语言服务青年团队的2名教师和4名学生参与了赛事官方新闻服务和语言服务,在亚运舞台上展现了敢担大任、勇攀高峰的华科大精神,为杭州亚运会的顺利举行贡献了外语人力量。


为便利媒体及时报道赛况,本届亚运会设有亚运会新闻信息服务(AGNS),向国内外媒体提供赛事信息。华科大外院师生团队立足AGNS,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亚运故事、中国故事。



团队成员之一的张杨倩说:“这是一场世界性赛事,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需要反反复复地确认,一分一毫的差距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在AGNS担任短视频助理的她,需要整理赛事场馆、时间、参赛选手等信息,协助拍摄新闻发布会,撰写新闻发布会摘要,还要为场馆中沟通不畅的外籍记者提供语言服务。充实的亚运经历让她感觉收获满满,“金维娜举起金牌伸到我们跟前,我也跟着摸了一把,特别重、特别大。”每次坐在媒体班车上,听到耳边的各色外语,她都能感受到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世界的沟通离不开语言人才”她自豪地说。



身为短视频助理的吴玥霖的任务是参加新闻发布会,撰写摘要,整理编辑上传赛事info系统。她的工作时间多数安排在晚上,熬夜苦战是家常便饭。此外,与场馆媒体运行工作人员的协调也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工作之余,吴玥霖有机会去各个场馆感受活力四射的亚运氛围。最让她兴奋的是在游泳和跳水决赛中,她有幸见到了张雨霏、覃海洋、全红婵等运动员,“这是一次与常规语言服务不同的工作体验,让我对媒体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负责体育新闻稿件翻译的史丹体会了一把如何“信、达、速”地翻译新闻稿件。史丹介绍,即时引语、赛事回顾、赛事前瞻、媒体通告等都是她的任务内容。在保证准确性的情况下,她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稿件翻译,保证时效性。“体育新闻稿不同于其他文体,要翻译得准确、自然、有吸引力,也是很有挑战的。”在主媒体中心和各国记者聊天,听他们分享各自的亚运故事,也让她体会到语言的力量,“新时代青年,要用外语让世界更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对何明书来说,工作中最有趣的经历和最大的挑战都来自于和外国记者专家共事。亚运会期间,她需要为外国记者专家进行口译,协助他们采访运动员,并将素材翻译成英文,协助他们写作稿件。不同国家同事的工作方式、沟通方式、生活习惯相去甚远,只能慢慢磨合。“但我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受到了文化的碰撞,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地方。”何明书说。亚运会赛事密集,有时她需要十分钟出一篇稿,这对体力和脑力都是极大的挑战,“过程很煎熬,但是我能接触到不同运动的独特魅力和运动员们的各异人生,能感受到报道团队拧成一股绳工作时的韧劲。这就是语言服务的独特魅力吧”。



带队教师彭艳介绍,杭州亚运会翻译工作任务重、细节多,不容疏漏。为保证顺利推进工作任务,本次参与服务的团队成员经历层层遴选,付出了不懈努力。今年4月,团队开展多次线下培训,暑期及9月进行多次线上线下新闻采编场景模拟,提前一周前往赛场熟悉场地及赛事相关工作。杭州亚运会期间,团队成员高质高效开展工作,人均产出中英稿件总字数达7万余字。彭艳表示,这次亚运之旅提升了团队成员的语言能力和职业素养,展示了华科大外院的人才培养水平,为国际盛会贡献了外语力量。



翻译系教师丁珣的亚运时间同样充实。作为专业口译员的她作为陪同口译陪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参观了亚运村、志愿者中心,参加亚运会运动员代表座谈,担任了亚运会首席医疗官会议及所有亚运会游泳和跳水比赛项目的新闻发布会中英同声传译。其中,在女子双人三米跳板和女子三米跳板比赛中,华科大学子昌雅妮喜获金牌和银牌,丁珣担任其赛后新闻发布会中英同声传译。发布会前,昌雅妮和丁珣相互挥手,这一瞬间定格了同属于华科大人的默契和骄傲。回顾亚运会口译经历,丁珣感慨道:“在团结各国友谊、搭建文化桥梁、发出中国声音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路上,翻译工作者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华科大外院人将继续活跃在各种主场外交和赛事一线,用文字书写中国智慧,用声音传播中国故事,用语言搭建国际桥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