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董馨蔚博士团队在劳动经济学领域取得新成果
发布时间:2024.05.23

来源:经济学院 编辑:张雯怡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近日,经济学院董馨蔚博士与新西兰Motu经济和公共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Dean Hyslop、东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和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研究员Daiji Kawaguchi的合作研究成果“技能、生产率和工资:来自临时劳务派遣公司的直接证据”(Skill, Productivity, and Wages: Direct Evidence from a Temporary Help Agency)在国际权威期刊《劳动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上发表。



文章研究了企业技能投资与工资压缩间的关系,比较员工生产率与个人工资水平对于技能投资的回报。现实中,企业经常免费为员工提供一般技能培训。以往研究从理论上对该现象进行解释,认为劳动力市场摩擦使企业能够获得比一般技能投资的工资回报更高的生产率,造成工资压缩,并激励企业投资于员工的一般技能培训。然而由于衡量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生产率增长非常困难,很少有研究直接验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文章使用日本一家临时帮助服务(THS)公司的员工工资数据,同时利用该公司向客户公司收取的费用作为生产率衡量指标。研究发现通过培训和“干中学”获得的技能,对员工生产率的提升高于对工资的提升,即发生了工资压缩。在一名员工5年任期内,总工资压缩约为20%,约占总生产率增长率40%的一半。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员工在公司的初始培训时间和任职时间来记录他们的职业路径,发现员工的平均技能构成随公司任期变化而变化,同时员工培训长度与初始收费正相关,与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生产率相一致。其次,本文检查对客户收取的初始收费和员工的初始工资,发现客户初始费用比员工初始工资高出38%,并且公司对那些接受了较长时间培训的员工向客户收取了更高的初始费用,却没有相应地向员工支付更高的初始工资,说明公司通过增加费用和工资之间的差距,部分收回了更长时间的培训成本。然后本文追踪员工任职期间客户支付费用和工资的演变,发现在员工任职期间,费用的增长始终比工资更快,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通过将员工分配给技能要求更高的客户来提高员工生产率,而没有通过支付更高工资将此部分的任何收益与员工分享。


本文的贡献在于,利用日本一家THS公司的独特数据直接验证了技能投资的生产率回报大于员工个人层面的工资回报,丰富了工资压假说的相关研究,同时本文通过讨论样本THS公司从招聘、培训到将员工分配给客户的整个运营流程,明确员工生产率衡量指标,弥补以往文献缺少相关数据的缺陷,增进了对临时劳务派遣服务的认识。


据悉,《劳动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成立于1983年,是由芝加哥大学主办的第一本专门研究劳动经济学的期刊,致力于研究影响社会和私人行为以及经济的国际研究课题,在劳动经济学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每年仅发表约四十余篇高质量论文。JOLE收录的主题涵盖劳动经济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劳动服务的供求关系、人事经济学、收入分配、工会和集体谈判、劳动经济学中的应用和政策问题,以及劳动力市场和人口统计学等。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