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首次为本科生设立自然科学创新基金 20个获选项目直面国计民生
发布时间:2024.07.09

来源:宣传部 本科生院 编辑:汪泉 浏览次数:

■记者 汪泉 通讯员 詹必胜


“诞生之初的宇宙究竟什么样?”“如何解决高性能芯片的散热、热膨胀问题?”“我们实现了具有四个独立通道的复振幅波导全息成像”……从尚待探索的宇宙奥妙,到关系国计民生的技术难题,不久前,西五教学楼里,一场由本科学生主导的“头脑风暴”火热上演。



5个组别、63个项目,他们角逐的是20个首届“2024年度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自然科学创新基金项目”名额。每个获选项目将会最高获得额度为5万元的科研经费,用以支持后续研究。



只有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才能最终有所收获


本科生、自然科学基金,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并不是那么搭的一组——上大学没几年,能做出怎样的科学创新?


全部具有高级职称、全部具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经验,在这样的35个现场答辩评委眼中,这群年轻人的选题、进展、目标,都很了不起。


“我最看重的是学生对项目的投入程度,这是一种基本的科研素养”,评委之一的第一临床学院陶娟教授说。当听到“抗真菌药物靶点蛋白FKS1介导的真菌耐药机制研究”负责人、基础医学院2021级本科生柯妍介绍,自己为了项目专程前往北京相关科研院所进一步学习、实验时,陶娟有些惊讶,又十分佩服。“只有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才能最终有所收获。兴趣是引导科研工作者的灵魂。”在现场,她不禁为这个20岁出头、却不折不挠的小丫头竖起了大拇指。


专注、投入,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是这群年轻人身上共同的闪光点。


光电信息学院2021级本科生彭天璋带着自己的“基于准连续域束缚态的多通道复振幅波导超构全息研究”进入答辩教室时,自信满满。


他的研究早在刚一入校时就埋下了种子。入学即配备学业导师,大二进入实验室,参加各级创新创业训练、比赛。无论是理论知识储备,还是实验实践经验,可谓“身经百战”。


在日常学习调研超构波导全息和AR显示的研究时,彭天璋了解到目前相关研究工作的调控维度较低、通道数目较少。基于自己以往的学习研究,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基于准连续域束缚态波导超构表面,实现四通道复振幅波导全息显示。


在向老师请教,在实验室师兄的帮助下仿真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后,他便放开手来,一头扎入研究中。


柯妍、彭天璋的项目,最终都成功入围。



让有志于科研的学生尽早了解前沿、进入前沿


在评委、能源学院汪一教授看来,科学研究的魅力与特色在学生们的答辩互动中展露无遗。他期待学生通过这样的环节,进一步提升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半导体制水系统热-电-质转换特性研究’的扎实分析让我印象深刻。” 项目负责人、能源学院2021级本科生王定现场生动、详细地为评委们分析了野外作战的实例,让这个以解决特殊环境下用水需求为目标的项目也脱颖而出。


网上购物,是如今年轻人的“一日三餐”。有没有人关注到其中物流环节隐藏的科学问题?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孙潍霖和他的小伙伴在“面向电商的基于移动机器人智能拣选系统作业优化”中为提高当前货品拣选的“货到人”模式提供了更高效率的模型方案。这个脱胎于日常生活、接地气的研究,扎实地建立在孙潍霖曾有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的基础之上。


评委一致认为,研究基础对学生们的后续研究有着最直接的影响,缺乏研究基础的项目,最后往往会成为“空中楼阁”,经不起推敲。


“这次成功入围,让我和团队小伙伴们对继续在微流道芯片设计领域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索充满了信心。”机械学院2022级本科生熊元卿作为“考虑芯片热源离散分布的芯片微流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研究”项目负责人,期待着将他们的项目从仿真研究的基础上,带向更具挑战的实际应用层面。突破现有设计的技术瓶颈,提高芯片散热性能,确保其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是接下来的“使命召唤”。


在现场答辩的63个项目,无论研究主题为何,都切实地印证了评委们的观点。


“其实,来参加答辩的项目都很出色,但名额有限,我们也不得不忍痛割爱。”评委们为落选的团队感到惋惜,也期待他们能再接再厉,“下次再报!”


最终入围的20个项目里,有的聚焦多模态大模型,有的关注集成电路设计,还有的直接面向各种患者群体,为他们的病痛提供治疗探索方案……


这场发生在本科生与高层次专家学者之间的脑力大碰撞,成果斐然。


评委、数学学院王保伟教授点评到,通过高标准、严要求的答辩评审,让有志于科研的学生尽早了解前沿、进入前沿,为今后的学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件极具前瞻性的工作”。他希望大家进一步总结思考,从这次难得的师生坦诚交流中收获更多。


设立本科生自然科学创新基金就是为了支持优秀本科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着力培养优秀本科生的科学素养,为其日后开展更深层次的基础研究打下基础,为构建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提供高质量人才储备。


围绕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目标,学校不断推进专业、课程、教材、教法等全要素改革,帮助本科生尽快走上科研创新的广阔舞台。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