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天上过,岁月场中存。
从1956年到2006年,露天电影场走过的五十年,在时间长河中只是一瞬,但与我校建校历史却近乎相伴相生。
2006年5月6日,“露天电影场”专题报道在华中大在线新闻网上完整推出,篇篇文章和张张照片,重新发掘和记录了露天电影场走过的半世沧桑历程。
从最初策划选题,收集资料、采写文章、制作专题网页,到最终出炉,露天电影场专题报道历经半个月,记者团人用自己的心血和努力,向露天电影场走过的五十年历史致敬!
存于校园之中的露天电影场,长久以来,都在独自咀嚼着岁月的苍茫,寂寞无声。石凳上那些断裂的纹印,水泥地上滴水石穿的痕迹,仿佛时光老人脸上的皱纹,真实而深刻。
历史往往都是在记录和见证中传承。我们得感谢前人。正是他们记录了那些珍贵的时刻和事件,才使得我们今天面对露天电影场时,可以真实地触摸到它厚重的历史,而不会感到一片空白和遗憾。
翻开以前的档案,在一张张发黄的故纸堆中,关于露天电影场的记录很多很多,每年在露天电影场上演的故事也不胜枚举。
寻访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人们,在与之对话中,关于露天电影场的记忆被一点一滴的发掘出来,我们也得以无限逼近当年那些真实的历史事件,重新还原出历史的本貌。
万流归宗,方显大海本色。在汇总了与露天电影场相关的种种信息后,我们渐渐勾勒出露天电影场的前世今生。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抖落半世沧桑之后的露天电影场,重迎光辉岁月而散发的阵阵魅力。
常常在心头想起一首老歌:“风雨的街头,招牌能够挂多久?爱过的老歌,你能记得的有几首?……”面对露天电影场,我们不可能记下五十年里发生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只求,让关于露天电影场的一些人或一些事,能够慢慢沉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留存一些历史的记忆。
作家冯骥才说过,城市的遗址,就是这个城市的胎记。一座城市若能在市中心找到它的胎记,是这个城市的福气。
可以这么说,校园的遗址,也应该是这座校园的胎记。
幸好,我们保留了露天电影场,和其他见证校史的遗址,以作为我们校园的胎记,让每一位在这里生活和学习过的人,不管何时何地,依然能够感受到这座校园的福气。(记者团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