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报告 做答辩 三百余名本科生走上学术论坛
发布时间:2006.05.12

来源:记者团 编辑:李劲峰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记者团 焦冬霞 报道) 超晶格的界面电子态研究、光子晶体传输特性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研究……一篇篇学术研究报告在电子系大三全体学生的努力下,新鲜出炉。虽然每组仅有10分钟的报告时间,但参与的同学却都经历了一次学术上的专业研究。
 
  5月10日、11日连续两天,西十二楼S412室都人才济济、热闹非凡。原来这是电子系级学生《计算材料学》课程的学术论坛现场。该系约350名大三学生均以分组结合的方式,积极参与到本科生学术论坛——CCMS论坛中。

  在担任CCMS论坛的主要负责老师、电子系副主任江建军的指导下,53个小组以自由组合的方式,选择一个该课程相关领域的研究题目,进行较为深入的学术研究与探讨。杨坤同学所在的J1组,在研究中遇到一个难题,他们就向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请教,杨坤还特意发E-mail询问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个专家。在专家的指导建议下,他们组的学术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M1组的7个学生,放弃了宝贵的节假日时间,甚至连续几天通宵进行数据计算,往往一算起来就至少要5、6个小时。象很多组的学生一样,他们经常泡在图书馆、阅览室里查阅论文,收集资料。该组的汤俊笑言:“这段时间里,阅览室里有一半人都是我们系的同学。在宿舍,大家也经常聚在一起讨论、研究、计算。”很多学生都表示,这次学术论坛是他们第一次称得上“学术研究”的活动,大家经过悉心准备,每个人都受益非浅。并且不少小组还提出了自己的创新点、亮点,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

  论坛现场上,气氛活跃。在每个小组报告完毕后,都要进行答辩一关,接受来自老师、同学的提问。老师们通过巧妙的质疑,指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据了解,此次学术论坛将评选出一个最佳团队奖、5个创新类奖项和10个单项奖。

  据江建军老师介绍,“计算材料科学与模拟团队式的课程项目设计研究”,首次在2003年348名本科生中开展。包括24学时的理论学习和32学时的课外设计实践。要求每个团队,先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然后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并做学术报告,与他们团队进行交流。学生们自由组合成立研究小组,根据个人能力,分别承担文献检索与翻译、研究方案制定、算法与编程、计算模拟结果分析等任务。学生们经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课题,并在最后的论坛研讨会上进行演讲、答辩。这种研讨式、参与式、团队式的CCMS课程设计,普遍培养了学生们独立思考习惯,以及大胆怀疑和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的交流能力。

  电子系主任邹雪城对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赞扬。他说到,此次学术论坛是面向大众的,不只是针对几个特优生,它让每个本科生都有机会参与学术研究。本科生是非常有潜力的,我们倡导“学术松绑”,鼓励本科生们挑战权威,进行创新。

  电子系在注重培养本科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创新精神的同时,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设计的有效结合,多种培养方式有机融合,即特优生专长培养,到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多线型培养,到涵盖全年级CCMS专题研究项目课程设计的扇面型培养模式。副主任江建军的5C(character、communication、colony、culture、club)人才培养方式在四年来的探索中,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2004年,CCMS基地重点教改项目获湖北省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并推荐申报国家高等教育成果二等奖。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