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院05级研究生汇聚一堂热议高校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06.04.28

来源:记者团 编辑:李劲峰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记者团 包玲 田国磊 报道) 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4月26日上午,东九楼A座315室讨论声此起彼伏。新闻学院教授、博导赵振宇带领该院2005级研究生进行一场专题讨论。 

                             学校不能办成文凭批发市场!

     首先,讨论针对目前社会上买卖文凭猖獗和某些高校人才质量把关不严等现象,赵振宇提出:“有不少拿着硕士和博士文凭的毕业生,学医的不会看病,学工的不会设计,学新闻的竟然不会写消息!学校不能办成文凭的交易市场!” 

    随后该班何秋红第一个发言。 她分析说,出现这样的情况,除学校有责任外,社会也是有责任的。目前就业形式严峻,很多企业单位招工只看文凭,加之不少企业实行人才高消费,明明本科生能做的事情,他们非得找个硕士生来做。 

    “学校扩招也促进了文凭的批发,不可否认有部分同学是来混文凭的。”学生兰某补充。 

    “大学实行‘严进宽出’有些学生进校后并不是很努力,只是希望四年后能拿到文凭。社会上很多人把能上大学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胡某说。      
     
    “学校办分校就是变相卖文凭。”杜艳平激动的说,“现在很多高校下设分校,分校学生持的文凭虽稍有区别,但非专业人士很难识别,这导致本校学生的利益受损。”

                          高校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 ?

    赵振宇老师建议:“如果能对学生实行‘定单生产’,开学时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目的,选择从事理论研究还是实务工作。”

    柯根松发言:“应该有针对性的分班,分非新闻专业、新闻专业上课,这样更利于教学。” 

   “我是学数学考过来的,跟本科学新闻的同学比,我们的实践能力可能差点,但理论知识并不差,我觉得分班应该按理论与实务分班。”学生兰某反驳道。 

    贺丹站了起来,“我不赞成分班,我认为可以给非本专业考进来的学生增加课时,补新闻理论的基础课,当然这会加大老师的工作量。” 

    学生胡某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老师教学时,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这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利。”
    “研究生学业从三年缩到两年,但课程没有减,一年要学完全部课程,我觉得很辛苦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有种吃力不讨好的感觉,所以我宁愿再花上一年的时间来扎实的学习。现在我们大把的时间只是用来查文献、资料,学校把我们培养成一个成功的officer,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新闻人。”熊婷的发言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

    “高学历人才严重缩水,很多人转向职业技术培训,研究生上课就应该分班上课,学新闻就应该重视业务。”官章敏也补充说。 

                          发表论文该不该和职称、奖学金挂钩!
 
    “老师除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评职称与发表论文挂钩,老师的压力太大了,我个人认为,可以把老师的教学质量与职称评估联系起来。”何秋红感慨道。 

   “我不反对论文与奖学金挂钩,但是我更强调论文的质量与奖学金挂钩。”贺丹摆出了她的观点。 

   “我不赞成,软性评价论文质量的操作是不合理的。”周雅琦反驳道。她补充说:““我们很多时间在忙于写论文,发论文的数量与奖学金是直接挂钩的,急功近利导致论文质量不高。”

    “发表论文与个人利益联系得太紧密了,一个是奖学金,一个是毕业。不发论文,毕不了业,学生只有拼命的写论文发论文。”兰某说。 

     据了解,北京大学中文系已经取消了发论文的硬性规定,只要求学生出示代表作,转载率作为评价的标准。柯根松建议,我们学校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方式,做理论研究的要求发表论文,进行定量化考核,干实务的要求出示新闻稿的代表作。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