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跨越1000多公里,书写华中大人的“芯”兴人才答卷

——集成电路学院中国“芯”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3.08.18

来源:集成电路学院 编辑:范千 浏览次数:

启航东湖畔,踏过长安京兆府,走过北京中关村。10天,对话专家学者60余位,整理访谈文稿60余万字,收集访谈问卷400余份。10天,为探索集成电路产业拔尖人才培养新范式,集成电路学院中国“芯”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行业一线展开调研,潜“芯”耕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躬身笃行,赋能“芯”兴人才培养。



奋楫扬帆东湖畔:产学研赛育“芯”才


8月1日至5日,借“中国光谷·华为杯”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以下简称创“芯”大赛)的契机,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中国“芯”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武汉开展深入调研。


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论坛中,中国“芯”实践队队员聆听了来自四所高校的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的主题报告,队员们对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热企冷”的育人困境有了更清晰、更明确的认识,对“产学研赛”培养模式有了多维度、深层次、全领域的理解。



在听取EDA产业高峰论坛报告中,实践队队员深入了解企业需求,思索人才链与企业链、创新链衔接问题。通过对话上海交通大学SLS队(创“芯”之星队伍),实践队了解到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夹角”,而创“芯”大赛是助力教科研赛紧密结合的理想平台。



创“芯”大赛期间,实践队就人才培养的能力缺口、衔接错位以及导向偏差等问题,面向参赛选手、专家院长以及企业代表等进行访谈,对本硕博贯通培养、校企联培、产学研赛等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伴随创“芯”大赛的落幕,实践队在武汉的调研圆满结束。8月6日,实践队兵分两路,奔赴北京和西安开展为期5天的外出调研,走近十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探索人才培养新范式。


履践致远探北京:贴近产业悟“芯”语


8月7日至10日,实践队北京分队走访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以及北京七家芯片企业,在座谈交流的过程中收获颇丰。


开源共享,“芯”星共建开放平台。8月7日下午,实践队来到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展开调研,工程师余子濠提到,开源芯片实践是一种以“人才+工具+IP”为主线的模式,“一生一芯”是基于开源新赛道的人才培养计划,旨在通过贯通实践型、开放式的课程进行大规模人才培养,“一生一芯”正是解决我国优秀处理器芯片人才储备严重不足、集成电路领域产学脱节等问题的方案之一。



兼容并蓄,“芯”星镌刻IC设计。8月8日下午,实践队来到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校友杨宏提到,在AI时代,IC人才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理应完善自己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个人的结构化思维与创新能力。





开放包容,“芯”兴人才铸就创新未来。8月10日上午,实践队来到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就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展开交流。实践队了解到清华集成电路学院在深度产教融合、深度交叉融合、全链条覆盖等方面做出的制度探索。


奋蹄扬鞭访西安:走近企业闻“芯”声


阳关一叠,发展高地寻“芯”火。8月7日下午,实践队西安分队走访西安芯海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实践队员针对性地询问了关于芯海公司对于毕业生的培养体系,以及学校与企业在人才供需错位的问题。西安芯海杨丽宁总经理认为,目前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仍存在结构性的差异,企业需求的是综合能力更强的人才。



阳关二叠,构建平台铸“芯”光。8月8日下午,实践队队员前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与各位老师讨论了人才培养平台的搭建模式。实践队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矢志创新,科技报国”的发展理念、红芯、强芯、创芯的“三芯”系统有了深入的了解。



阳关三叠,为民奉献放“芯”舟。8月9日上午,实践队员前往西安紫光国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走访调研。实践队员在与公司工程师王家平的交流中得知,公司期望集成电路行业人才能够拥有强大的专注能力、出众的学习能力以及不懈创新的能力;坚实的能力基础是应对当前国内国际复杂形势的必然要求,是产业人才必备的品质。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芯”需求,实践队队员们直面企业的用人需求、学习优秀的高校经验,更加清晰自身发展定位,青年学生应与时俱进、持续学习,保持自身发展与企业要求步调一致,达成产教融合的理想化局面。


胸怀“国之大者”,聚焦“产教融合”,关注“人才能力”,倾听四方“芯”声,在实践中增才铸魂,在笃行中满载而归。“芯”兴人才培养的考题已经列出,华中大学子正通过自己的思考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