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社会实践】新闻学院社会实践队赴云南临沧人工智能助聋
发布时间:2023.08.21

来源:新闻学院 编辑:范千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我国有2780万听障人士,占全国残疾人的34%。庞大的聋人群体在生活和教育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听力障碍,他们难以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经济状况。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帮助聋人。7月20日至8月19日,一支由新闻学院、建规学院学生组成的金蝉子团队,组成了“赴云南临沧人工智能助聋”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进行对口帮扶现状的调研,并探寻乡村振兴面貌。



实践队成员访问了云南的多家助听器店,通过与助听器店员和顾客的访谈,知道了助听器的价格、作用与局限性等。实践队发现,虽然助听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听障者,但其局限性和高昂的价格却让相当一部分聋人望而却步。这使得许多听障者无法享受到正常的沟通交流,限制了他们的生活和发展。“前几个月有位听力不好的老人来店里询问过好几次,但最后还是因为家里拿不出钱就没配助听器了。”一位助听器店员满是遗憾地说道,并表示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



实践队来到临沧市临翔区,访问了蚂蚁堆村的一位名叫施迎的聋人。她经营着村子里的一家杂货店,靠着每日数个的小本生意维持着生活。施迎的双耳没有耳轮和耳廓,取而代之的是两片下垂的组织,由于这种先天性的缺失,她的听力从小便低于常人,这也导致了她在求学与就业路上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与歧视。


“我刚开店子的时候还没戴助听器,那时候有人来买东西只能让他一遍遍吼出来我才听得到,次数多了也觉得尴尬。”时隔多年再去追忆,施迎语气平淡,似乎早已释怀了曾经无数次刻骨铭心的伤痛。她毫无保留地向实践队掀开记忆的一角,分享那些年听障带给她的心酸与自己克服困难的艰辛。实践队成员静静聆听着她的故事,在那个午后,实践队成员仿佛透过施迎的叙述窥见了千千万万个与她一样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奋力抗争厄运的聋人身影。


离开蚂蚁堆村后,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当地聋人的现状和需求,实践队联系了临翔区残联,通过他们的介绍得到了更多采访聋人的机会,通过这次采访,实践队成员们了解到了更多聋人的生活、挑战、梦想以及他们对科普和帮助的看法。采访结束后,实践队同学将相关采访内容制成视频来展示聋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希望通过媒体渠道让更多人触摸聋人群体的心灵,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结束云南之旅后,实践小队来到了武汉并深度采访了武汉的资深手语老师潘老师,她向实践队成员分享了手语和看话在促进聋人社会融入方面的见解。



潘老师致力于帮助聋人融入社会,是一名无偿教授手语数十年的辛勤园丁。她不仅关注聋人群体的教育需求,还积极鼓励聋人表达自我,用自己数十年的亲身行动传达了对聋人群体的深厚情感和未来关切。在采访中,她基于自己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积累,向实践小队分享了云南、武汉两地聋人现状的异同和推广手语普及的挑战、机遇。


潘老师表示无论在武汉或是云南,学习手语的共同点是都从拼音起步,这种相似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初学者掌握手语基础。但是,两地间的服务与支持存在差距,武汉的聋人服务较好,云南临沧相对落后,低保政策不足。


此外,潘老师还告诉实践队成员,如今聋校普遍注重培养学生的手语交流能力,将手语作为帮助聋人交流的第一选择。“其实除了手语,看话也可以较好地帮助聋人交流”潘老师紧接着又补充道,看话能力较好的聋人甚至可以摘掉助听器,这也表明他们在不同交流方式之间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然而,看话教学也面临挑战,教学重点从日常生活基础交流转向高等教育,导致一些基础技能被忽视。派往进行看话教学的老师可能非专业背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看话教育还需要更深入的思考,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质量和实用性。


在实践的最后,实践队成员还运用midjourney画出了每一位受访聋人实现梦想后的画面,希望通过艺术与科技的力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帮助他们表达内心的渴望和梦想,让聋人群体在无声的世界中看到新的希望和光明。队员们还制作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包括手语学习卡片、日历等。这些产品不仅可以帮助聋人学习手语,了解日期、注意天气变化等重要信息,还为他们提供了生活中的便利。


实践虽然告一段落,但金蝉子团队将一直继续关注听障群体,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帮助。队员们相信,在更多人的关注和努力下,人工智能助聋技术将在未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的听障人士重获“听力”,拥抱社会。


此次实践队的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残联的高度评价。队员们的努力和成果让更多人了解到听障群体的困境和需求,为推广人工智能助聋技术发出了有力的呼声。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