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之星】李英儒:科研之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发布时间:2016.10.22

来源:记者团 编辑:林璧彤 见习编辑 刘安琪 付振宇 浏览次数:

  ■记者团 见习记者 赵妍楠


  已经大四的李英儒,把自己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安放在实验室和讲座现场。


  在过去的三年中,来自计算机学院13级的李英儒在第三十一届国际人工智能顶级会议(AAAI-17)以第一学生作者身份投稿了一篇社交网络计算机领域的原创性论文;在全国软件定义网络大赛(SDN)中获得了一等奖与全国最佳潜力奖;在2015PAC并行计算大赛中荣获决赛铜奖;在2015年暑期获资助前往康奈尔大学进行科研交流项目,访问图灵奖得主JohnHopcroft。


挑战与突破



记者团 韩伊萌 摄


大二下学期开始,在导师何琨教授的指导下,李英儒开始准备一项原创性研究,主要是探寻社交网络、生物网络等复杂网络上的隐藏社团结构,这项研究也是与康奈尔大学的合作项目。这个项目中,由于他们提出的猜想观点存在数据采集的不完整性和随机性,最终通过对100个Facebook社交账号进行的长期实验,才找到足够证明结论的结果。


研究持续进行一年半后,他将论文投稿在了第三十一届国际人工智能顶级会议(AAAI-17)上。而在此之前,曾有另外一个会议的评委们因论文观点较为新颖而意见不一,没有接受这篇论文。虽失之毫厘,但也使他根据之前评审的意见重新实验、与导师讨论、不断提出改进方案,进而调整论文,得到了更好的契机。李英儒清楚地记得,为了改进论文,有一段时间他常常在实验室忙碌到晚上近12点,还有过出门时被守楼的大叔锁在楼里的经历。


“为了这个项目,我们更换了数种办法,在不同的数据上做了几千次实验。”李英儒也承认,“失败是科研中常常经历的过程,而这个时候需要坚定的信念,执着但不是固执。”


对“尝试新事物而非循规蹈矩重复前人脚步”的李英儒来说,挑战无时不在。2016年寒假,他参加了美国数学建模大赛。在四天的比赛时间内,他和同班的队友们围绕选定的主题分析问题、提出新想法、建立模型、用计算机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和图表,最后把整个过程总结成详细的英语论文。而为了完成二十页的英语论文,他最后一晚熬了个通宵。


不久前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科研实习也给李英儒带来了很大挑战:做一些纯理论证明。李英儒回忆今年暑期实习时感触颇深,他证明一个结论仅“思考”这个环节就持续了两个星期,到真正书写下来时总发现逻辑上问题。“那段时间有过一次晚上闭上眼睛想到两三点,突然有一个灵感,然后就起身记录下来。”李英儒也感谢这样的经历给了他难得的茅塞顿开的舒畅感。


转变与提升


从联创团队到实验室,是李英儒大学生涯里一个重要的转折。大一大二时,李英儒做研究的主要阵地是联创团队。2014年的暑假,李英儒和联创团队的队友们参加了全国软件定义网络大赛(SDN),作为比赛中最年轻的参赛者,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后来,李英儒又跟随团队参加了2015PAC并行计算大赛等比赛。团队里的比赛讨论、互相学习协作的氛围都使他在科研之路上得到不断提升。


人总是要在时间的检验中探求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在参加SDN比赛时,比赛内容的非核心部分出现的问题“关于通过检测网络流量自动识别网络攻击类型”一下子把李英儒带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机器学习,他开始学习有关领域的知识,并在学习中发现基础理论大有用处,重新拾起了对基础学科的兴趣。


此时,李英儒的观念开始发生转折,他说,“经济学里有两个词,一个叫沉默成本,一个叫机会成本。我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但在做决策的时候,过去那些已经无法改变且不能影响未来的东西就不要考虑进来,而应当考虑当下和未来的问题。”


权衡一番后,李英儒选择把课余时间更多地留给实验室。从大二上学期开始,李英儒就在创新研究院九楼的John Hopcroft工作室担任何琨教授的科研助理。这项工作对于把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非常重要。实验室里的日子或许在有些人看来是日复一日的枯燥,却是科学研究的常态。李英儒笑着说:“我在一个个实验中不断发现着新事物和有趣的现象,并尝试用理论和实证去理解它们。”



康奈尔大学科研交流项目学员与两位图灵奖得主的合影,前排为何琨教授,左二为李英儒   

    

“学习别人是提升自我的良好方法。”李英儒认为,给予过他指导的导师、教授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学长学姐乃至学弟学妹,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对象。在去往康奈尔大学的科研交流中,他也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知识间都是存在联系的,在看似平常的讨论磨合中,形成多元的思考,而不是单纯地陷于对错,就可能会收获很多。


“静心科研”这个词,似乎近在嘴边,但真正了解的人却不多。对于“科学研究之星”这个称号,李英儒平淡地说:“这个称号是对我以前工作的认可,我不知道自己能在科研这条路上走多远,但是我很享受解决问题的愉悦感。”乐趣与枯燥并存,李英儒仍在充满挑战的科研之路上不断前行。“这样的工作有乐趣,也有枯燥之处,我不知道自己能在科研这条路上走多远,但希望能够有始有终。”


主页大图设计:朱欣欣 李大川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